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7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经验交流 > 灌区交流 > 正文
甘肃兴电灌区建设节水型灌区初探
  甘肃省白银市兴电工程灌区管理处     胡广恩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7/4/19    

1 灌区基本概况

兴电灌区地处甘肃和宁夏两省区交界处,属高扬程提水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015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06万hm2,工程总扬程439.75m,净扬程407.3m,设计最大提水流量9.6m3/s,年提水1.2亿m3。灌区辖3县2区10(乡)镇,农业人口14.7万人,其中从干旱山区移民4.7万人。区内地下水位一般在20—70米之间,且矿化度高,在2—6g/L左右,无开采价值。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250mm左右,年蒸发量高达2390mm,水资源十分匮乏,为此从黄河提水引入灌区进行农业灌溉。

2 灌区节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观念陈旧、落后

管理观念上没有得到彻底转变,认为水利工程是国家投资修建的,是为整个社会和灌区群众服务的,强调的只是服务,而缺乏经营意识和水是商品的认识,喝“大锅水”思想严重。

2.2 工程供水保证率低

一是现有的提水泵站大多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所建,装机规模大,设备经过近二十多年的运行已严重老化,许多机械设备已成为淘汰产品,加之管理运行费用高,年久失修,近年来虽然经过多次维修改造,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大面积农田灌溉中要保证供水及时可靠仍然需要更新设备。

二是灌区输配水渠系因缺乏资金投入导致建设严重滞后,现有的灌溉渠系衬砌率比较低,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田间工程衬砌配套率低,加之计量设施不健全,量测水设施、特别是支渠以下工程量测水设施老化失修较为严重,不仅浪费水严重,而且影响准确计量、收费,渠系水利用率低。

2.3 灌溉技术较为落后

兴电灌区因地处西北干旱少雨地区,灌区群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认识落后,缺乏与其他先进灌区的信息交流,农业灌溉至今仍然沿袭古老而传统的灌水模式,大水漫灌、串灌现象较为普遍,灌溉定额较高,灌区群众没有高效、节约用水的观念,田间水利用率较低,既浪费了水资源,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高产不利。虽然近几年通过加强对灌区群众的宣传引导,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效果还是不太明显。

2.4 重建轻管,灌溉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限制,灌区管理机构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专业技术能力较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供用水制度。灌区管理机构制定的用水计划难以严格执行,没有形成按计划用水的灌溉用水新机制,由于灌区群众很少掌握现代农业水利技术,法制观念淡薄,少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水费的征收也较困难,使得灌区工程维修跟不上,水毁工程修缮不及时,建筑物老化现象比较严重,群众不珍惜水资源,因放水不均而引起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

2.5 灌区水资源不能充分合理利用与统筹调配

由于灌区范围比较大,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目前工程的专职管理机构难以对灌区工程进行统一管理与合理的调度运用,多年来一直存在浪费水以及灌区上下游用水矛盾等诸多问题。

3 建设节水型灌区初探

3.1 改革用水管理体制

一是改革末级渠系用水管理体制,在灌区引入农民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建立了以支渠为单元的农民用水者协会65个,以斗渠为单元的用水组327个。斗口以下渠系的用水管理由农民用水者协会承担,年度和灌季协会组织该支渠各用水组做出用水计划,上报水管所。在灌前由各用水组组长向农户收费,以组为单位到水管所开票购水,水管所凭票供水、斗口计量。水管所以流量通知单的形式向用水组通知灌水时间、流量,并在闸门、协会公示栏进行公示,同时在水管所公示栏公示,在地头传递流量公示单,以各种形式提供条件,让用水户进行监督。用水户每次灌完水后在该组的“用水户配水记录本”上登记、算帐、签名,该组每轮次灌完水后在协会公示黑牌上公示各户购水、缴费、用水的情况。

水管所在灌水期间每五日向调度中心上报斗口供水量,总干所向调度中心上报各所的分水量,调度中心依据总干分水量和斗口供水量计算各所的总干分水口至斗口的渠系利用系数,进行分析考核,保证完成年度考核指标。

二是完善实施了总干渠沿线流量统一调配,即各水管所流量分配由大坝水管所统一调配,取消了原来由各水管所自行调配流量所造成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的弊病,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3.2 科学合理制定配水计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配水计划,推广实行了“自上而下”的配水计划制定方式,即用水计划做到斗、做到用水组,按时段划分流量、水量。严格执行配水计划、按计划供水,根据灌区各季水量供需矛盾和灌溉试验成果分析,合理拟定丰苦年份的灌溉制度,以降低灌水定额,减少灌溉次数或缩短灌水轮次。在干旱年份,黄河来水量不足的情况下,按灌溉单方水效益最高的灌溉制度制定配水计划,限额灌溉;在丰水年份,按最适宜的灌溉制度制定配水计划。

3.3 改革水费计收方式

探索并实行了“先购后供、凭票供水、斗口计量、按方收费”的水费计收方式。每个灌季开灌前,由用水者协会组织各斗渠用水组直接向农户收费,到水管所购水,向农户供水,使用水收费完全与村社组织分离。

3.4 改革水费计收办法

为强化水费计收,杜绝收费环节出现弊端。一是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水管所财会人员由处财务科统一派出和管理;二是实行微机开票到用水组,杜绝手工开票造成的随意性和漏洞;三是严格购水收费制度,由用水组长直接向水管所财务交款开票,严禁配水人员代收、代缴水费、地头交易,将收费、供水工作彻底分离;四是协会用水组向群众收费使用统一票据,杜绝无据收费、白条收费;五是要求用水组长只能按政策规定水价向用水户收取水费,不再加收其他任何费用,杜绝搭车收费、加价收费;六是水管所财会人员,凭收取的现金开票,配水员凭票供水,杜绝截留挪用水费。

3.5 建立监管机制,增强用水透明度

过去,由于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水管人员“小水大派”、记“湖涂帐”、用水组长向用水户乱收费、乱计量、加价收费等现象时有发生,浪费水现象十分严重,为彻底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切实加强用水管理,提高配水工作透明度,杜绝供水计量环节弊端和规范末级渠系水价秩序,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近年来,探索并建立了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双向监督体系。

内部监督体系有:

一是对水管所水管人员分调度组、稳水组、配水组。调度组制定配水计划,下达配水指令,按期统计汇总灌溉面积、供水方量和水费;稳水组执行调度指令,向各支斗口分配流量,记录结算各支斗口供出水量;配水组凭调度发出的配水通知单和用水组购水水票向用水组配水,做配水记录,与用水组结算水量,向调度按期报送进度和“三清” (清面积、清水量、清水费)报表。形成调度员、稳水员、配水员三方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有效监督机制。

二是配水组实行“二人合管二至三条支渠”的制度,即每2名配水员分管2~3条支渠,轮流上班,谁值班谁分水、谁记录,统一交接班,共同报进度和“三清”,相互监督,堵塞了配水员长时期一人执班作弊的漏洞。

三是实行五日报和“三清”制度。要求各水管所每五日向管理处调度中心和灌溉科上报五日斗口配水量和灌溉面积,总干水管所上报本五日给各所的分水量,以考核渠道利用率,协调平衡分水流量。每一灌水轮次结束后,各所上报本轮次斗口分水量、灌溉面积和水费,每个灌季结束后,上报该灌季“三清”汇总表,年底上报年度“三清”汇总表,由灌溉科及时稽查考核。

四是实行公示制度。供水期间,各所在本所公示牌上及时公示当日各支斗口流量;配水人员在各协会公示牌、支斗口闸板张帖流量公示单,流量随变随公示,用水户随时查询对照监督。避免了“小水大派”“变相加价收费”等不良现象。

五是测水监查制度。各水管所设测水监察员一名,受监察科和水管所的双重领导,定期不定期检查水管所各支斗口水尺、流量,配水员支斗口公示和用水组公示情况,作好监察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指正,或直接向所领导和监察科汇报,由监察科进行处理。

社会监督体系有:

一是用水户监督。用水组组长凭水管所调度的“配水通知单”向用水户配水,不得口头通知,随意变动。由管理处统一印制用水户配水记录本,用水户每次灌水结束后,在记录本上登记灌水时间、流量、实际灌水量以及购水量,结算水量后,由用水户签字认可。每轮次灌水结束后,由用水组长在公示牌公示用水各户的购水量、灌水量、水费长欠等基本情况,接受用水户监督。

二是成立了由乡政府、村委会、水管所、用水户代表组成的7——9人的监事会,检查监督各用水组及协会的收费、配水、公示情况,受理群众投诉,并进行调查处理。监事会的成立,不仅使协会工作始终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而且置身于地方组织的服务指导之中,为有效服务群众,确保正常供水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3.6 建立了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配套制度

建立并实行了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每年春季,由各协会统计上报各用水组各个灌季的用水量,水管所将各个协会上报的水量统计汇总后上报业务主管科室——灌溉管理科,灌溉科将各个水管所上报的用水量统计汇总后,统筹做出年度各个灌季各水管所的用水量,统一给各水管所下达年度用水指标。供水过程中严格按指标供水,超指标不供水。各水管所给各协会、用水组下达年度用水指标,和用水组签订供水合同,供水过程中严格按合同、按指标供水,超指标不供水。用水高峰期严格按定额供水,规定每亩地用水定额不能超过90m3,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和停供水制度。

3.7 实施田间工程用水户自主管理

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劳动义务工、积累工实行须经村民会议一事一议制度,田间工程的清淤、维修、筹措资金、投工投劳出现困难这些问题。将支渠维修管护任务划分到用水组,斗农渠的管理和维修按用水户受益面积大小划分到户。将斗农渠的管理和维护责任明确到用水户,设立明确标志,明确管理责任和措施办法。完成了118条斗渠的丈量和划户管理,涉及斗渠长度44.83km、农户6114户、灌溉面积0.53万hm2。

3.8 推广高新技术节水,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兴电灌区近几年来一直将节水扩灌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发动灌区群众大力推广实施常规节水技术,通过土地平整、大块灌改小畦灌、非充分灌溉、斗、农毛渠衬砌、水价杠杆作用等措施,发展常规节水近1.2万hm2,并同步实施了“三不配水制度”即斗农毛渠不修整不配水、地不平整不配水、大块未改小块不配水。二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节水措施,在五合乡推广实施蔬菜温棚棚内滴灌300多套。三是在五合、靖安等乡镇大力推行“121”雨水集蓄灌溉技术。

3.9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设备科技含金量

先后投资190多万元,对部分通讯设施进行了改造,引进了光纤自动化程控交换系统,处机关和八座泵站三个水管所实现了通信、电视信号光纤传输。逐年分期分批给各单位配备了微机及办公软件60多台套,处机关已全部实现办公自动化。积极争取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资金200多万元,建成调度中心至一、六、八三座泵站远程自动化控制工程,完成了兴电灌区数据库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实施了总干渠分水口、黑山支干渠部分支渠分水口安装自动测流、计量及自动观测水位设备,提高了分流计量的准确性。同时为切实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在详细考察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分阶段将原来水泵的铸铁叶轮更换为钢制叶轮,把泵站的普通闸阀更换为国内先进的液控碟阀。新增水泵机组7台套,并对部分配电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

3.10 推广使用先进施工技术,提高工程安全运行系数

为保证渠道工程的安全运行,提高工程安全系数,减少水的损失,推广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对部分隐患工程进行了加固改造。将部分梯形渠道改为反拱底形渠道,提高了抗冻胀变形能力,延长了渠道使用寿命。并运用新型防渗改造技术对28.95km支渠、1.932km支干渠、2.012km干渠进行了防渗改造。采用无喉道量水堰对灌区各主要分水口进行改造,提高分流和计量的准确性,提高了渠道输水能力和水的利用率。

4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取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4.1 节水效果显著

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移交用水户管理,农民逐步认识到自己是工程的主人,增强了工程管护责任心和自觉性,原来认为工程管护维修是水管单位的事,对破坏水利工程行为视而不见,现在是人人维护,个个关心,斗、农、毛渠畅通,为下游输水提供了保证,减少了跑、冒、漏损失,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渠系水利用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现在的68%。仅此一项全灌区年可节约用水300万m3。

灌水周期逐步缩短,狠水深灌等浪费水现象减少,平整土地、大畦变小、长畦变短,降低了灌水定额,减少了水量损失,提高了水利用率,用水定额由120m3/亩降低到95m3/亩以下,亩次平均节水20—25m3 ,全灌区年可节水1500——2000万m3。

4.2 促进了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节水灌溉给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带来了一个机遇。夏秋作物比例由原来的67:33调整为35:65,粮经比由78:22调整为28:72。

由于农民从亲身体验中得到了实惠,因而充满了投资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信心,日光温室蔬菜、枸杞、豇豆、间作套种、秸杆舍饲养殖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等在灌区成规模发展,有力的促进了灌区经济高涨,增加了农民收入。

4.3 灌区规模扩张,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下滑,用水管理不善,农民负担沉重,灌区农民种地灌水的积极性不高,灌区出现了卖水难,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用水制度的改革,杜绝了各种名目的搭车收费、乱收费,农民亩年少交各种费用30元,占水费额的33%,全灌区每年可为农民减负600余万元。科学合理的灌溉,用水秩序井然,轮灌周期缩短,由30天缩短20天左右,各类作物得到适时适量的灌溉。由于灌水轮次缩短,水费支出减少,灌溉有保证,灌区人民树立了从节水扩灌中求效益,从产业结构调整中求发展的信心,近5年来,灌区已通过节水扩灌发展有效灌溉面积近0.47万hm2。

4.4 节水高效农业在灌区成规模发展

改革给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带来了一个机遇。通过改革,扶持灌区农民发展了0.4万hm2的早熟洋芋生产基地、近0.35万hm2的地膜覆盖良种玉米生产基地、 0.07万hm2的豇豆基地、0.06万hm2的枸杞基地、0.1万hm2的粮经作物套种示范基地,使全灌区形成了“洋芋、制种玉米、枸杞、豇豆”四大特色高效农业种植基地。原来由于是村社管水,用水秩序较为混乱,农民灌水没有保障,狠水深灌现象普遍,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轮灌周期太长,每年到7月底大面积洋芋只能灌上第一轮水,受旱减产不可避免。改革后由于亩用水量大幅下降,现在同期大面积洋芋都灌上了3——4轮水,每年丰收都成定局,地膜洋芋平均亩产可达2500kg,亩均产值1300元以上,仅洋芋一项年产值可达7200万元,比灌区主产小麦增收两倍。

4.5 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是管理费用明显降低,通过精减冗员,年减少管理费用142万元,供水成本由原来的0.43元/m3降到0.41元/m3;二是工程管护责任落到了实处,年减少工程维修费用50多万元,减少因渠堤决口造成的灌区农业损失近200多万元;三是各项指标均得到进一步提高,泵站出水率经常保持在96%以上,能源单耗控制在4.2kwh/ktm以下,安全运行率98.5%以上,渠系水利用率达68%,水费回收率每年保持在100%。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