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劲东风吹拂下,璧山县委、县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今,61万璧山儿女在915km2的大地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璧山地处重庆西部近郊,距主城区仅37km,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三条小溪河都地处源头,无过境水源补充。璧山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52m3,为全市的1/3,全国的1/4,因而是一个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县,水利工程自然成为全县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的保证。但全县水利工程又偏少,只有水库88座(其中中型2座,小(一)型16座,小(二)型70座),山平塘2671口,电力提灌站377处,石河堰226道,总蓄引提能力仅10000万m3。由于全县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运行时间长,老化严重,有效蓄水能力仅有70%。水资源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璧山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璧山人怎么也忘不了2005年那场“8.3”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房屋倒塌,工农业生产受损,灾害损失巨大,水利工程也遭到严重损坏。严峻的现实使全县人民更加认清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然而,摆在璧山人眼前的是:水毁工程多、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短缺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壮志凌云抒胸怀,勤劳勇敢的璧山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县委、县府及时号召全民动员、群众参与、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绘制出了水利“十一五”宏伟蓝图,坚持“大、中、小、微”相结合,重点项目与面上大规模的群众性农田水利建设并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县政府还及时召开动员会,传达贯彻中央、重庆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全县13个街道、镇乡,并与各街道、镇乡签定了农田水利建设目标责任书。
任务明确了,关键在落实。2006年县委、县府先后两次召开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并组织了有县级领导、相关部门及乡镇领导参加的农田水利建设义务劳动,大造声势,广泛动员,真正做到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县农口各部门深入各街道、镇乡搞好规划,指导施工,群众参与,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不断。在水利建设中,全县还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县领导联系重点工程责任制,将建设任务纳入全年综合考核。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田水利建设除需要大量投入劳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县里在努力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广开水利工程建设筹资渠道。一是管好用好国家资金;二是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实行“一事一议”,引导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三是鼓励企业及社会各界投资农田水利建设;四是对那些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性高的、依靠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完成工程项目好的村社,以奖代补;五是加大水费征收力度,筹措建设资金。
2006年度,全县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7700多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项目2623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5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12万亩,新增节水灌面0.81万亩;修复水毁工程242处,疏浚河道与整治河堤1.8km,兴建微型水利工程715口;动工整治病险水库9座,销号7座即天星、均田、水巷子、新云、金龙、冉家沟、永丰等;解决人饮安全1.5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km2,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5.9万m3;全县水利工程蓄水达到6296万m3;维修及清淤山平塘394口,整治石河堰36道;维修清淤渠道1002km,渠道防渗22km,新建渠道8km(其中输水管道3km),维修电灌站169处,维修燃油机具948台。全面完成了市下达的农田水利建设任务。
1 重点工程建设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璧山县委、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举全县之力,着力抓好三江水库、璧城新水厂、璧城污水处理厂、璧南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和璧城垃圾处理场等五项重大基础设施。由县委书记挂帅担任组长,成立了重大基础设施领导小组。各项目分别由县长、人大主任等担任指挥长,成立了建设指挥部,由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按照水务一体化工作职能的要求,县委、县府责成县水务局牵头组织实施三江水库、璧城新水厂、璧城污水处理厂、璧南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等四大工程项目建设。
1.1 三江水库在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努力,2004年7月已获得市发改委的立项批复,现正在开展初步设计、土地储备和拆迁安置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发挥效益。
1.2 璧城污水处理厂第一期工程规模为日处理能力3万t,总投资7320万元,其中中央国债补助4360万元,业主(璧山县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地方财政自筹2960万元。2005年10月动工,工期两年(含污水一、二级干管),计划2007年底完工。2006年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其中国债1000万元,县级自筹500万元),厂区土建已完成50%工程量并进展顺利。
1.3 璧南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是改善县城环境,提高县城防汛能力的重要防汛保安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璧南河璧城段河堤、沿河道路、绿化、市政基础设施等14km(两岸)。总投资23800万元,2006年2月动工,总工期36个月,2006年已完成投资1800万元(其中世行贷款1000万元人民币,业主及县级财政自筹800万元),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1.4 璧城新水厂。璧山县城现有水厂的供水能力为2.2万t/d,夏天用水高峰已达满负荷运行,建设新水厂已迫在眉睫。新水厂第一期工程规模为日处理能力3.5万t,近期以同心、盐井河水库为水源,中远期以三江水库、铜罐驿长江提水为水源。一期工程总投资为7000万元,其中国债1900万元,世行贷款3200万元(人民币),业主(渝山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自筹1900万元。2005年9月动工,总工期28个月,现已完成源水引水Φ600mm管道安装5km。厂区土建已完成45%工程量,2006年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
2 病险水库整治
根据大坝安全鉴定,全县有51座病害、病险水库,今年集中资金对大沟、水爬岩等9座水库进行整治,已竣工验收天星、均田、水巷子、新云、金龙、冉家沟、永丰等7座小(二)型水库。重点中型工程同心水库病害整治,国家投入资金1100万元,县级自筹资金590多万元,现主体工程已完工,通过整治,该工程消除了安全隐患,使下游包括县城在内的十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重要设施的安全得到保障,恢复了正常的蓄水供水功能,县城供水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使用国债资金进行除险加固的大沟、水爬岩2座小(一)型水库,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年底可以投入正常运行。
3 微型水利建设
璧山地形为两山夹一沟,东西两山兴建水库的条件差,微型水利投资较小,不受地形限制,占地问题易于解决,很受群众欢迎。为解决易旱山区群众的人畜饮用水和灌溉问题,2006年继续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兴建微型水利。全县共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其中县级补助70万元),兴建微型水利工程715口(其中山平塘22口),新增蓄水40万m3。其中璧城街道共投入资金90余万元,群众投工17.6万个工日,挖填土方1.72万m3、采用石料0.35万 m3,新修山平塘8口,整治山平塘4口,新修微型水利工程915口,新增蓄水量10.2 万m3,新增灌面700多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人饮安全工程
璧山县着力解决场镇供水及农村人饮安全问题,改造了河边水厂、正兴水厂、三合水厂,新建璧城新水厂,提搞了场镇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解决了广普马鞍村、周家村,三合二朗村,河边新四村、同心村,大路大堂村,丁家沙堆村、八寿村,正兴金堂村共九个缺水村的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5 水土流失治理
全县投入42万元重点开展八塘镇新桥小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8km2,生态保护面积6 km2,新修蓄水池240m3,沟渠1000m,作业便道2000m,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6 改造电灌设施
璧山县有电力提灌站有377处,点多面广,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多数已超过更新改造期,设备老化、渠道垮塌渗漏,有效灌面大量减少。为了恢复和改善灌面,充分发挥已成工程效益,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力提灌站的改造工作,把它作为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重点工程来抓。县人民政府把电灌站的改造纳入镇乡、街道领导的政绩考核,以充分调动乡镇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县水务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抽调工程技术人员6人,组成电灌站改造技术指导小组,分赴工程现场进行实地指导,解决技术难题,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全面完成了2006年度电灌站的改造任务,全县共投入资金101.2万元,(其中市财政30万元,县财政50万元,镇乡财政6.4万元,群众自筹14.8万元),投工1250个工日,改造电灌站17处,装机588.5kW,恢复和改善灌面9700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璧山县水务局供稿)
作者简介
彭通光,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于重庆市潼南县,1982年毕业于四川省水电校《电气》专业,199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技术》专业,现在璧山县水务工程管理站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副站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