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经验交流 > 省际交流 > 正文
天津摸索出农业节水十大招法
  刘长让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7/5/30    

(记者 刘长让)天津是个缺水型城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要靠外调水源,农业用水更是缺水严重,缺水逼出节水,天津在长期的节水中不断创新,摸索出农业节水十大招法,在节水的道路上取得了经验,农业节水事业长足发展,节水能力显著提高。十大招法具体是:

因地制宜,以规划作统筹

根据各区县水源和农业种植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了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规划,把全市分为山丘区、井灌区、地面水灌区和旱作区四个区域。通过合理配置和集成节水措施与节水技术,形成了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节水灌溉模式。比如:在蓟县、宝坻、武清、宁河、静海等产粮区县重点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环城郊区的西青、北辰、津南、东丽等设施农业种植区重点发展滴灌、渗灌、微喷灌;在滨海的塘沽、汉沽、大港三区重点发展管道输水与滴灌、渗灌结合的先进灌溉技术,达到了既节水又增收的双赢目的。

突出重点  以灌区作示范

自1998年起,在宝坻区里自沽大型灌区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近8250万元,改造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改造后的里自沽灌区,年节水能力达到3500万立方米,增加粮食生产能力600多万公斤。里自沽灌区节水的成功,带动了各区县开展灌区节水改造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有1个大型灌区和67个中型灌区编制完成灌区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同时,还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建设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十五”期间,全市建成了12个节水灌溉示范区,带动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近100万亩,至此,节水灌溉发展势头强劲,全市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95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5%,其中防渗明渠4402公里,控制面积120.63万亩,低压管道10290公里,控制面积161.99万亩,喷灌7.72万亩,微灌1.13万亩,其它节水形式3.48万亩。

广开渠道,以资金作保证

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资金。为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多万元,作为全市节水灌溉建设补助资金,区县财政和乡镇也给予一定数量的匹配资金;对通过“一事一议”建设的节水灌溉工程,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政策带动走活一盘棋,农民兴建农业节水工程的积极性方兴未艾。全市自199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增强了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与发展的后劲。

科学发展,以种植作调控

针对1997年以来持续干旱少雨的状况,各区县在稳定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措施,以调整种植结构作为节水宏观调控手段,尽量压缩耗水量大的作物。一是压缩水稻种植面积,由1997年的100万亩压缩到近年来的20万亩左右。二是加大了棉花播种面积,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在90-100万亩左右。三是种植抗旱作物。在干旱严重的静海、大港、西青等区县,大力发展耐旱冬枣、小枣等经济作物15万亩,在大旱的情况下,保证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大胆创新,以产权作动力

天津市政府制定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自2001年以来,全市在工程产权制度上实施大胆改革。一是对原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尤其是节水灌溉工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明确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二是对新建工程,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鼓励个人参与节水工程建设,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建设经营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积极性,促进工程建设管理良性运行。目前,全市对2.7万多处小型水利工程(含节水灌溉工程)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购买产权等形式进行了改革,从而盘活部分水利资产和资金,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利用率和运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了工程供水节水效益。

组建协会,以民管作主体

创新农业节水管水体制机制,推进农业节水。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针对农业节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自2004年底开始,探索并推行了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节水管水新体制新机制,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由农民自己制定农业灌溉管理制度、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农业灌溉财务管理制度、水费收缴办法以及奖惩措施等,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在农业用水管水中的作用和优势,提高农民自主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市共计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70 个并已全部正常开展工作,共涉及59个乡镇、84个行政村、4.44万个用水户、14.92万人,受益耕地面积27.75万亩。

协会建成后,农民用水者自主投入灌区工程建设,参与灌溉管理,工程得到良好维护,水费征缴率明显提高,农民用水负担逐步减轻,受到农民普遍欢迎欢迎。

深化改革,以计量作杠杆

长期以来,农业灌溉基本上是“福利”用水,即不交水费或收费很低,且实行收费的区域大多是按亩收费,农民节水意识淡薄。近年来,以计量收费作为节水的经济杠杆,通过对农业末级渠系进行节水改造、推广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做到了收费方式灵活多样,收费效果明显好转。如静海县台头镇等4处农业灌溉集中供水工程及宁河县东淮沽井灌区、独立地上水灌区、塘沽区南窑园田区灌溉用水计量等农业用水计量试点建设采用水表、磁卡和渠道配水器等计量收费,初步实现了按亩收费向按用水量收费的转变,特别是宁河东淮沽灌区,采取智能IC卡计量,先缴费、后供水、自动计量以及一费制、终端水价等先进灌溉管理模式,农业灌溉普遍节水20%-30%、省时50%,费用降低了一半,具有非常典型的示范作用。

拓宽服务,以经营作模式

静海县水务部门针对农业用水管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开展有益尝试,建设5处农村饮水集中供水厂和4处农业灌溉集中供水工程,工程产权归县水务部门,实现水利资产行业管理、专业经营,并由过去按村分散供水为分片集中供水,由福利用水为按成本核算、合理收益计量收费,同时引进责任和收益挂钩的承包机制,取得良好效果。解决了27个村8万人的饮水和4000亩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同时还为495个企业提供用水服务。目前,9个工程已形成水利资产1400多万元,饮水年用水量由240万方降到136万方、年节水105万方、年获利66万元并实现了24小时供水,灌溉工程经营除去电费、维修费和人员管理费,还略有赢余,群众用水方便和满意程度大大提高。

依靠科技,以技术作支撑

天津市充分利用科技密集、人才广泛、学府林立的优势,大力开展节水科技攻关。如市水利局与天津市科技大学合作,利用先进的生物菌处理工艺,结合农田灌溉利用实际,共同攻关,研究并建设一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回灌农田示范工程,既解决了农村村镇生活污水处理随意排放污染环境和水域问题,又缓解了农业灌溉用水紧张状况,具有很好推广价值;天津市引进、研究、设计的水稻“浅湿晒”灌溉技术、渠灌区大口径低压管道灌溉系统以及滴渗灌产品都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应用,效果显著;宁河县水务局针对用水缺乏有效合理控制、灌溉用水浪费严重以及按亩征收水费、水费征收难等问题,与有关设备厂家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研制符合该市机井灌溉自动计量要求的相关设备、水费计征管理操作系统以及渠灌区配水器,并在部分灌区试点应用,实现了农业水资源管理量化、智能化、科学化,为全市井灌区灌溉计量和水价改革起到带头作用;充分发挥节水灌溉试验研究中心和灌溉试验站的作用,对各种节水灌溉技术、设施进行试验、展示和研究,分批组织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参观、培训,无偿传授节水灌溉技术;各级抗旱服务队、乡镇水利站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操作和管理农业节水工程设施;为普及农业节水知识,市水利部门还向农民定期印发《天津市农水科普信息》,将节水灌溉最新的技术和信息送进农村、送到农民手中,对农民节水灌溉的技术实施全方位服务指导。

开辟新径,以它水作替补

大挖节水潜力,积极寻找替补水资源,不断探索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灌溉农田和淡水水产养殖,置换出宝贵的淡水资源。如静海县微咸水灌溉农田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和津南区、汉沽区微咸水养殖、种植都取得初步成效。西青、东丽等区县也都在积极引用城市再生水灌溉农田。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有利地减轻水资源短缺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深层地下淡水的过量超采,促进了水生态环境平衡。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