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已启用新站点,http://gpzx.mwr.cn/,当前站点将于2025年4月底关闭    
首页 > 领导之声 > 司局领导 > 正文
在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的自治区节水型农业现场会上的讲话
李远华:把握和谐社会要求,推进农业节水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6月25日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     李远华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7/6/29    

尊敬的钱智副主席,各位代表:

正如哈密宾馆门前的标语所写的:世界缺水,中国缺水,哈密缺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亩均水资源”还掩盖了严重的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

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新疆自治区在这里组织召开“节水型农业现场会”,一定会有力地促进全区农业节水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一定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借此机会,我谈几点体会。

1、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状况及其成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追求以最小的费用、最大限度地获得单位水量之最佳灌溉效益,国外叫“高效用水”,我国则于80年代中期提出“节水灌溉”。

我国的灌溉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的农业节水发展也举世瞩目。在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协调的条件下,依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水利科技进步,用世界耕地的9%、世界淡水资源的6%,中国农业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在全国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的同时,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长。“九五”开始,全国节水灌溉的发展进入了数量、质量(配套)与效益(节水增效)并重的良性发展新阶段,到“十五”末,全国灌溉水利用率达到45%左右。

(1)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我国灌溉水利用率由“八五”末的不足4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亩均灌溉用水量大幅度下降。在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95年的7.56亿亩发展到2005年的8.48亿亩。通过节水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以及农艺措施,全国形成了200多亿m3的年节水能力,促进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有效缓解了全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提高了粮食安全和其他农产品供给的保证程度

节水灌溉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九五”以来,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为近1亿亩新增灌溉面积提供了水源,为此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0多亿kg;使近3亿亩灌溉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得到提高,灌溉质量与效益得到提升,单位灌溉面积上的产出效益显著提高。

(3)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发展节水灌溉,不仅提高了粮食作物的灌溉保证率,还使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得以适时适量的灌溉,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推动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种植业生产从以粮食为主兼顾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发展为适应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4)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灌排条件,从而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生产发展”的基础;提高灌溉保证率,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生活宽裕”;实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水土环境,有利于“村容整洁”;通过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群管组织建设,有利于“乡风文明”和乡村“民主管理”。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优化配置水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节水灌溉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十五”期间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形成年节水能力约200亿m3,除用于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用水外,灌溉节水量约25%提供生态用水,约15%支持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

(6)带动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发展,拉动国内需求

1996年以来,为适应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对设备和材料的需求,全国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和材料的厂家己从过去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家,年销售额达到5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新兴产业,增加了城市职工就业,吸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带动了节水设备的产业化和开辟了新的市场。

2、新时期节水灌溉发展思路与目标

(1)基本思路

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以工程配套改造和体制与机制改革为手段,促进农业增长方式向高效节水型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统筹规划: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及不同地区水土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潜力、节水潜力统筹制订农业节水发展规划,协调各地区、各行业用水需求,同时要避免投入分散、重复建设。

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将重点放在现有灌区,特别是大中型灌区。

科技创新: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做到方案最优化;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也要注重经济实用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加快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建立适合国情的节水灌溉设备研制、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体系。

因地制宜:不盲目照搬国外经验,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总结当地经验和客观分析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找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效率与效益的关键环节,讲求实效。

政府主导: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协调节水灌溉的行为主体(农民)与受益主体(社会)的利益关系,顺应“两个趋向”的必然要求。

完善机制:努力建立节水灌溉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有效工作机制;形成广泛的用水户参与机制;形成节水灌溉科技成果快速走向田间的应用机制。

(2)发展目标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持灌溉用水总量在3600亿m3左右是发展节水灌溉两个最主要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达到50%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预期性”指标)。事实上,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十一五”期间还需要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灌溉保证率,从而需要增加灌溉用水量。

“十一五”发展目标如下:

① 灌溉用水总量维持3600亿m3;

② 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9亿亩,其中耕地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非耕地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0.09亿亩;

③ 形成农业节水能力200亿m3;

④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0亿kg;

⑤ 灌溉水利用率由45%提高到50%左右,正常年份亩均灌溉用水量由424m3/亩下降到410m3/亩;

⑥ 推广节水灌溉措施面积2亿亩;

⑦ 大力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面积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25%以上。

3、农业节水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

推进农业节水不是简单地减少农业用水量或限制灌溉用水,而是要更科学地用水,在时间上、空间上合理地分配与使用水资源,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达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农业节水”是相对的概念,既包含“节水”,也包含“增效”。不同的水源条件、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节水的要求不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农业节水的阶段性目标与主要任务也不同。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节水理应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紧迫问题。

—— 首先要满足城乡居民饮用水要求。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符合“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 二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安全对13亿人口的中国始终是个大问题。2005年中央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指出:“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根据我国的水土资源条件,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从而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但客观上,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增加。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三是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灌排自如,才能满足作物多样化要求,才能满足提高作物复种指数的要求;“订单农业”需要有很高的灌溉排水保证率,否则,农民和“订单农业”相关的产业要承担太大的风险。只有显著提高灌溉排水保证率,农业结构调整才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才能推进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客观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需要增加农业用水量。

发展节水型农业的主题是“节水”,但是,根本目标不是节水,而是“发展”。推进农业节水发展如果不能保障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不仅将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受损害的不仅仅是农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将失去基础。

4、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在灌区,难点在农村

尽管我国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近年来明显下降,但农业仍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农业用水状况直接关系国家水资源的安全。没有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灌溉的高效用水,不可能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用水不仅比重大,而且节水潜力大。我国的地面灌溉约占总灌溉面积的98%,土渠占95%以上,全国2/3的灌溉面积上灌水方法十分粗放,灌溉水利用率低,是当前我国节水的主战场,也是节水的潜力所在。

全国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现状用水量达1500多亿m3,5~30万亩的重点中型灌区现状用水量近1000亿m3,两者相加,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45%以上。另一方面,大中型灌区是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是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中,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1/8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量近1/4的粮食,创造了占全国总量1/3的农业生产总值,养育了占全国1/5的人口,同时还提供了1/7的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此外,大中型灌区具有比较完善的管理组织,也是我国农业用水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前沿,我国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几乎全部建立在大中型灌区,为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推广先进灌水方法与技术提供了平台。因此,从大中型灌区的用水比重、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外部条件等方面考虑,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在大中型灌区。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用水群体,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建设节水型社会将失去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灌溉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如果不能保障农业用水和农业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将从根本上失去意义。正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一样,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难点也在农村。

第一,难在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节水积极性。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力度、普及节水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与农民增产增收的意愿统一起来,方能调动广大农民的节水积极性。

第二,难在节约用水的基础条件差。农业用水和生活、工业用水不一样,如果都是管道输水,可以很容易控制用水量。但我国以地面灌溉为主,且工程普遍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农业用水的条件是最差的,但投入需求大。

第三,难在提高地方政府和基层水管部门的节水积极性。不仅农民需要利益驱动,地方政府和基层水管部门也需要利益驱动。水管单位和水管人员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我国许多基层水管部门靠水费生存,往往会设法增加“量水点”的水量以增加水费收入。

第四,难在处理好“三农问题”与水资源的关系。我国农业对灌溉的依赖性很强,而灌溉用水已经十分紧缺。如果简单推进农业节水,而各级财政对农业节水投入的投入又不能大幅度增加,“三农问题”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然受到影响。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减少农业用水量,同时又能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采取战略性措施。

第五,难在对“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的有效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强调有限水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但政府从维护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应立足于保护农业用水的基本原则。保护“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的利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农业水资源在转向城市和工业、并承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投资省、见效快”所带来的污染时,保障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使其得到应有的补偿,需要做出战略性抉择。

5、正确处理若干关系

农业节水是关系全局的战略性任务,但农业节水只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明显减少时,需要正确处理若干关系。

(1)水利与农业

与许多地区水利和农业较明显的条块分割不同,新疆的传统农业就是灌溉农业,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但新时期推进“节水型农业”的战略,把两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没有农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不可能实现在保障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灌溉用水总量明显减少;没有水利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不可能实现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无论是调整农林牧业比例、粮经作物比例以及粮食作物内部的优质品种比例,或是灌溉区域调整,都需要灌溉设施与功能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高效节水型农业对灌溉保证率和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与作物布局,均应与灌溉条件相适应。因此,水利与农业应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2)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兴建工程不是目的,工程只是基础,能否发挥工程的作用和效益,关键在于非工程措施能否跟上。在具有一定的工程基础后,还要善于运用工程设施与条件,否则,基础设施改善后只会加大引水量。只有以作物水分生理特性为基础运用灌溉系统,保证适时适量的灌溉,水分才能被利用与转化;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此外,农艺措施、化学措施可显著减少蒸发损失,提高水分消耗的有效性,是农业节水的重要内容。

(3)规模与效益

新疆多数地区需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园区,这是实现区域灌溉用水总量减少的主要途径之一。发展节水型农业,要兼顾国家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与传统的大田生产不同,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后,生产、加工、流通、经营领域需要大量人才和劳力,种植规模不可能太大,这就为“面积调小,水耗调低”创造了条件。

(4)近期与长远

要遵循农业节水发展具有“阶段性”的客观规律,量力而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制定农业节水发展分步实施目标。通过科学的管理、有效的组织和行政手段,首先实现农业总产值不减少、农民收入不降低、社会稳定的条件下,实现灌溉用水量不增加;然后有计划地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结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灌溉用水总量再大幅度减少。

昨天,我们参观了哈密地区9个不同特点的农业节水工程,深有感触。如果说新疆自治区的节水农业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许多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经验,那么也可以说,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哈密地区党委和行署“一把手”负总责抓农业节水的做法更值得大家学习。哈密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在推行节水灌溉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疆会在农业节水方面为全国、为世界树立一面旗帜!

谢谢大家!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