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0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经验交流 > 灌区交流 > 正文
甘肃兴电灌区改革创新纪实---科技创新上水平 管理创新促发展
  甘肃省兴电灌区管理处     王生全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7/7/8    

兴电灌区位于甘肃和宁夏两省交界的靖远、平川、海原、中卫四县区接壤地带,是甘肃省大型高扬程提水引黄灌区之一。受益乡镇10个,受益人口14.5万人,其中从干旱山区移民4.7万人。

工程始建于1976年,1984年总干建成通水。设八级泵站提水,总扬程439.75m,净扬程407.3m,安装水泵机组设备86台(套),装机容量62500kw。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012万hm2,提水流量9.6m3/s,年最大提水量12000万m3,有干支渠45条、273.42km,斗渠487条、703km。

灌区自1984年通水以来,为彻底改变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甘肃北部恶劣的生态环境和扶贫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地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14万人的温饱和饮水困难,林业从无到有,累计造林0.2万hm2,种草0.07万hm2,田间林网化建设初具规模,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变,林草覆盖率由通水前的2.8%提高到了10%以上,风速由灌前的2m/s减到了1.2m/s,年蒸发量减少25%,平均相对湿度增加17%,有效遏制了沙漠化侵蚀。粮食单产由40kg/m提高到465kg/m,总产由700万kg提高到22800万kg,增长14倍,灌区人均农业纯收入达2300元。

兴电灌区的建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管理观念滞后,思想不解放,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识。加之工程建设初期土法上马,设备落后,缺乏补偿投入机制,致使工程效益得不到全面发挥。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近几年来,工程管理处领导班子经过充分论证和科学决策,根据工程现状和管理工作需要,审时度势,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围绕“水”字做文章,坚持走“科技兴水”之路,靠管理要效益、谋发展,以积极的精神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兴电灌区的管理水平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并连年获得“甘肃省水利管理先进单位”,“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2003年被水利部授予“全国大型灌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坚持走“科技兴水”之路,靠创新要效益

创新才能发展,近几年来,兴电灌区围绕“水”字做文章,坚持走“科技兴水”道路,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灌区经济效益的路子。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设备科技含金量。先后投资190多万元,对部分通讯设施进行了改造,引进了光纤自动化程控交换系统,处机关和八座泵站三个水管所实现了通信、电视信号光纤传输。逐年分期分批给各单位配备了微机及办公软件60多台套,处机关已全部实现办公自动化。积极争取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资金200多万元,建成调度中心至一、六、八三座泵站远程自动化控制工程,完成了兴电灌区数据库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今年计划在总干渠分水口、黑山支干渠部分支渠分水口安装自动测流、计量及自动观测水位设备。同时为切实降低能源单耗,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在详细考察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分阶段将原来水泵的铸铁叶轮更换为钢制叶轮,把泵站的普通闸阀更换为国内先进的液控碟阀。新增水泵机组7台套,并对部分配电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

推广高新技术节水,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兴电灌区近几年来一直将节水扩灌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发动灌区群众大力推广实施常规节水技术,通过土地平整、大块灌改小畦灌、非充分灌溉、斗、农毛渠衬砌等措施,发展常规节水近20万亩。二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节水措施,在五合乡推广实施蔬菜温棚棚内滴灌300多套。推广旱沙地西瓜喷灌5000亩。三是在五合、靖安等乡镇大力推行“121”雨水集蓄灌溉技术。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灌溉,不但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节约了用水。仅常规节水措施一项灌区每年可节约用水达450多万方。

推广使用先进施工技术,提高工程安全运行系数。为保证渠道工程的安全运行,提高工程安全系数。近年来,工程管理处积极推广先进施工技术,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对部分隐患工程进行了加固改造。将部分梯形渠道改为反拱底形渠道,提高了抗冻胀变形能力,延长了渠道使用寿命。并运用新型防渗改造技术对28.95km支渠、1.932km支干渠、2.012km干渠进行了防渗改造,提高了渠道输水能力和水的利用率,渠系水利用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现在的68%以上,工程完好率每年都保持在98%以上。采用无喉道量水堰对灌区各主要分水口进行改造,提高分流和计量的准确性。

二、坚持走改革之路,靠改革促发展

为把灌区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增加灌区经济效益,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灌区管理新模式。近几年来,兴电灌区在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同时,在灌区进行了用水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按照“骨干工程管理企业化、支渠及以下田间工程管理社会化”的改革思路,在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用水管理实际,确定了“工程+协会+用水户”的群众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在全灌区积极推广实施用水户自主管理体系,以支渠为单元成立了65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以斗渠为单元成立了327个农民用水小组,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章程,将末级渠系的用水管理、田间工程管理和水费收缴交给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管理,彻底改变了以往灌区用水管理长期依附于基层行政管理体系的传统管理模式。减轻了工程管理单位的负担,杜绝行政搭车收费、截留挪用水费及加价收费等弊端,不但减轻了群众负担,而且大大提高了群众自觉参与和维护本渠段工程的积极性。同时,水的利用率也得到提高,由原来的93%提高到现在的96.79%,仅此一项全灌区每年可节水400万m3。据统计,自实施用水户参与式改革以来,全灌区每年可向农民减负达700多万元,每亩减负可达35元。同时,促进了灌区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改变了以往种植品种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枸杞、四季豆、土豆等特色高效农业在灌区已形成规模,农业种植效益得到较大提高。仅土豆一项,灌区一年就创收3500多万元。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促进用水管理步入良性运行轨道。近两年来,为切实推动用水管理步入良性运行轨道,密切工程管理处和灌区群众的关系。工程管理处根据灌区用水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并完善了《用水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水费收缴制度》、《用水者协会章程》、《用水户协会管理制度》、《供用水监督措施操作办法》、《稳配水操作管理办法》、《供水收费公示办法》等一系列运作协调、适应灌区用水管理要求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提高了灌区用水管理工作透明度,真正使群众交上了明白钱,用上了公平水,灌区用水秩序井然,用水矛盾逐年减少,水费回收率每年都保持在100%,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用水管理工作受到了灌区群众的肯定和赞扬。

加强员工的学习和考核工作。为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建设一支优良的管理队伍,推动各项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近两年来,工程管理处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的进行员工队伍建设。首先是抓员工的学习培训,每年不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学习,为保证培训不走过场,每期培训结束后都进行考试和测评,考试不合格的再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了职工的操作技能水平。二是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工程管理处各单位根据工作职能及岗位特点都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和措施,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职工进行考核,考核采取平时考核和年终综合考核的办法进行,考核优秀的进行奖励和晋升,不合格的进行调岗和处罚,从而真正达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励工作的作用,为职工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了一种长效机制。同时也为贯彻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提供了保证。

科技创新带动了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创新推动了灌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兴电灌区的管理水平已步入甘肃省大型灌区管理的先进行列,灌溉保证率每年都保持在100%,工程完好率98%,设备完好率98%以上,能源单耗一直控制在4.4kwh/ktm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保持在68%以上,水费回收率每年都保持在100%。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