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节水潜力巨大
“过去渠道不通,等水水也到不了俺家地里,只能盼着老天爷多下点雨;现在好了,这大干渠小支渠,水能一直流进俺家地里,啥时想浇就能浇,天不下雨,也中了。”河南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刘泉庄82岁村民刘建叶高兴地说。南阳鸭河口灌区通过节水工程改造,如今成了老百姓种粮的依靠。这只是我国大型灌区农业节水的一个缩影。
目前,我国共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02处,总有效灌溉面积2.4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13%,是我国粮棉油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现在,大型灌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2%,商品粮率达80%,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近1/3。
灌区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了灌区节水是农村节水的重头戏。现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60%以上大型灌区的灌溉面积达不到设计标准。为解决灌区工程老化失修、配套不全等问题,国家自1998年开始进行“全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投入专项国债资金,为灌区更新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水利部农水司司长李代鑫算了一笔账,与1998年比较,2004年全国大型灌区的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总共新增节水能力71.6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8.2亿公斤,受益区人均纯收入提高43.8%。他说:“灌区节水,成就巨大,潜力同样巨大。”
“免费水”变“商品水”的试验田
“过去,大渠放水,土渠渗水,老百姓浇地,把水整进自己地里算完事,也不管浇多长时间,反正免费。”山西省运城市夹马口灌区管理局局长张学会说。
现在,大型灌区用“免费水”的日子已经永远过去了。孙百连家住运城市临晋镇景家卓村,属于夹马口灌区。过去,浇地随便用水,现在,他开始注意“省水”了。“浇地收水费,说实话开始我接受不了。不过现在也理解了,因为种地收益比以前要高,而且用水方便还有保证。”村民纷纷说,景家卓村过去的土渠变成了现在的水泥渠,浇地放水有人管,按水方(水总量)收费,很公平。
水利部研究室的同志说,让用水户用上明白水,是我国大型灌区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之一。既然是商品,就需做好“促销和售后服务工作”。
和其他许多灌区的做法相似,在山东烟台龙口王屋大型灌区,农民用水的时候,计量器“躺”在干渠口计算水的流量;有管水人员根据作物需水量,引水调水;浇完地后,有电脑自动打印出水票,各项费用都是明明白白。除了用水期间的服务工作,灌区管理局还把功夫下在了平时:改造末级渠系,疏浚不畅通的土渠,修建衬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经过末级渠系改造,这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一般都提高到0.8以上。
在四川都江堰灌区,用水缴费已逐渐成为农民的习惯。既节水又省钱,还增收,灌区,正在成为由“免费水”变成“商品水”的试验田。
用水户协会帮大忙
用水户协会是农民的一项创造。这种以农民为主的基层用水组织,现在逐渐成为管水、护渠和节水的中坚力量。
在河南原阳县韩董庄灌区,师寨镇五柳集村村民都在念着用水户协会的好。原来,2003年这个村还没有成立用水协会,那年天不下雨,全村1500亩水稻都用不上水,损失惨重;2004年10月村里成立了用水户协会,协会人员与灌区专管人员密切配合,直接参与灌溉管理,全村村民又种上了优质水稻,年增加农业收入30多万元。以此为契机,韩董庄灌区把协会建设作为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推行灌区管理局、渠系用水协会和村用水户协会三级管理制度,分别负责干渠以上工程管理、辖区内的支渠管理、辖区内斗渠以下工程管理,各用水单位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民主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分工和供(用)水合同关系。
“头一次当水干部,要替用水户把水管好。”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用水协会会长娄清波这个“水官”是由全村用水户推选出来的,他说,协会运行两年来,全村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700亩恢复到了现在2200亩,年增收粮食22万公斤,用水比协会成立前节约了52万立方米。在江苏省高邮灌区,2002年开始,就在灌区内部推行管养分离,由系统内员工承包养护,逐步向市场化养护过渡,实行管水、养护、收费一体化。“江苏最怕的是水环境污染,员工承包养护,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说。
水利部农水司灌区节水处副处长党平说,基层用水管理组织使灌区节水改造走上了“自有、自管、自用”的道路使农业用水和节水有了机制上的保证。目前,对灌区管理单位来说,尚未建立健全节水补偿机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灌区农民节水的积极性,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