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经验交流 > 灌区交流 > 正文
湖北引汉灌区:狠抓“两改一提高”工作 大力促进灌区良性发展
  湖北省天门市引汉灌区工程管理处     王中纯 阳黎霞 王吉敏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7/7/23    

天门市引汉灌区,位于汉江下游的江汉平原北部,有效灌溉面积159.93万亩,是全国的大型灌区之一。灌区始建于1959年,通过近50年不断建设,现已形成了以从汉江引水的罗汉寺进水闸(设计流量120m3/s,实际最大引水量140m3/s)为龙头,以天南总干渠1条(全长102.3km),天北等6条干渠(全长217.21km)为骨干,77条支渠(全长357.34km),1170座渠系建筑物等为配套的工程灌排网络体系。年平均引水量8亿m3,年最大引水量10.4亿m3,效益范围涉及天门市27个乡镇办场区、省沙洋农管局的三个农场,同时还具有排涝、发电、冲污、济航等功能。灌区工程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加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激活灌区运行管理机制

引汉灌区管理处2003年改革前,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灌区供用水调度指挥错位,供用水、收缴费脱节,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锐减。管理单位机构臃肿,人员不断膨胀,收不抵支,几近崩溃的边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灌区经济,我们在天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2月正式启动了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我们本着规范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促进水利工程良性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上级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改革方案,使农民能够接受,职工能够接受,社会能够接受,改革得以平稳推进。

(一)供水体制改革

2003年,灌区以总干、干渠成立了7个供水单位,并明确了各自的工程管理和经营范围、职能和目标,分级分段负责总干渠、干渠及以上工程的维修、管理与运行,灌溉水的计量与收费;支渠以下因地制宜,以有利于供用水服务与协调为原则,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619个,建立了以“供水单位+用水户协会+用水户”的运行管理模式。2004年又以行政区划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联合会24个,覆盖灌溉面积120万亩,近34万农户直接参与了灌溉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联合会和协会都经市民政部门核准,颁发了法人资格证书,其组建运行严格按《农民用水者协会章程》办理,负责支渠口以下水利工程维护、供用水调配,收缴水费。灌区管理单位与协会联合会实行合同管理。政府退出行政管水领域。

(二)水价及水费计收改革

1、确定水价。省物价局、省水利厅下达2003年天门市引汉灌区供水至支渠口的水价标准为0.04元/m3,天门市农业排水水价标准11元/亩,市财政分年度按引汉灌区涵闸排水能力确定引汉灌区分摊获得排水水费约50万元。

2、改革水费计收方式。将过去的综合水费分为排涝水费和供水水费,改统一征收为排涝水费由地方财政征收,供水水费由供水单位向协会联合会或协会收取,协会联合会和协会向用水户收取。

通过供水体制改革,引汉灌区初步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基本理顺了水关系,水源费实际征收入库比例逐年提高。2003年改革之初,引汉灌区征收水源费入库率只有33.3%;2004年入库率也只有37%;到2005年入库率上升至64.3%;2006年入库率达到77.6%,比2003年提高了44.2个百分点。所收水源费专项用于灌区范围内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维护、改造等支出,并接受水利、财政、审计、物价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灌区机构改革

1、定编定性。通过改革,引汉灌区工程管理处定性为准公益性单位,核定编制98名,其中事业性人员编制20名,经营性人员编制78名。

2、定岗定员,竞争上岗。我们依据政策,结合灌区工作实际共设主岗98个。除灌区管理处负责人岗位由市委组织部任命,管理段一般管理岗位按双向选择办法确定外,其他岗位均采取竞聘方式确定。

3、妥善安置富余人员。改革前引汉灌区共有干部职工198人,改革中我们共清退临时工29名,一次性安置企业合同工3人、集体工1人,办理停薪留职5人、离岗退养15人、长期休假6人、离岗学习人员35人。

4、争取政府支持,落实两项经费。一是争取财政预算内人员经费落实。经过持久工作和多方努力,灌区系统改革后的在册人员,按四种情况落实了财政补助:① 20个事业编制人员经费按全市事业单位人员统一标准拨给;② 78个经营性编制人员在三年过渡期,按人年6000元、4000元、2000元标准拨给。从2006年起,水价若不上提,财政按人年2000元继续给予补贴;③离退休人员(含已离退休和以后办理退休的人员)均由市财政按退休档案工资标准全额预算拨给,以后政策性调资仍由财政承担;④改革确定的离岗退养、离岗学习、停薪留职等人员的离岗退养费、基本生活费、生活补助费等,按改革时规定的预算标准也由市财政拨给。二是争取水利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引汉灌区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依据灌区工程实际,结合《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经测算,每年平均维修养护费用为1152.45万元,其中30%为公益性部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即每年预算为345.7万元。改革时市委、市政府承诺:供水水费收入过低,动用内部调剂水费仍不能维持正常运转的,市财政给予缺额补贴。2004—2006年间,天门市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安排乡镇投工投劳或以劳折资等方式,年平均公益性养护经费超过300万元,基本解决了灌区公益性日常维修、养护经费。

5、落实保障政策。我们采取供水水费列支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办法,共筹资100多万元,为干部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后将逐步为干部职工办理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切实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措施。

6、改革劳动分配制度。为了建立长效激励竞争机制,我们取消档案工资分配制度,引入新的劳动分配制度:即保留本人工资档案,实行岗位工资+档案工资的比例部分(一般为20%)+绩效工资)的分配制度,将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利益分配挂钩,打破了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为灌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通过机构改革,对单位定性、定编,达到了减员的目的,亦从体制上杜绝了人员的随意性增长。同时,通过竞岗和分配机制的改革,一批思想作风过硬、业务能力较强的同志受聘上岗,他们职责明确,勤奋工作,单位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效率有较大的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减员增效。

二、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打造新型活力灌区

我们抓住国家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投入的机遇,组织力量编制完成了《湖北省天门市引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并通过了水利部水规总院组织的《规划报告》评审。从1997年开始,国家分三期九个年度,对引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下达计划投资额86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950万元,地方配套4650万元(含省级配套),目前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我们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实行资金拨付制、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计制。所建工程中1997、1999、2000、2001、2002等五个年度项目均已通过省级组织的验收,其中,1997年度项目还被评为优良工程。目前2003、2004、2005年度项目正申请省级验收。2006年度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三、深化灌区“两改”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灌区的改革,激活了灌区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行。续建配套工程的建设,解决了灌区许多急需解决又无能力解决的的大问题。整治了病险工程,更新改造了涵闸等控水建筑物,极大地改善了灌区的工程状况和灌溉条件。如:改造后的永新干渠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4提高到0.644,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478提高到0.7。整个灌区的灌溉周期由原来的14天缩短到现在的9天,新增灌溉面积8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正常年景下,年可增产粮食3280万公斤,增油料生产能力147.85万公斤,新增棉花生产能力136万公斤,年节水2600万立方米,不仅减轻了渠道输配水压力,而且缓解了灌区边远、死角地区的缺水矛盾。如连续两年入春以来久旱无雨,加之汉江水位极低,改造后的天北干渠工程由于跑、漏水减少,调控能力增强,仍能较好输供水,不仅为项目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发挥了显著作用,还为下游尾水乡镇提供了充足水源,在天门农业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

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针对灌区渠堤长期被沿渠农民和其它部门占用的状况,按照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对渠堤进行了确权划界,并将渠道两岸全部植树造林,不仅明确了权属,而且美化了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增加了经济效益。

通过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和项目工程的改造,一条管理科学、良性运行、高效发展的新路子已初具雏形,一个新型活力的引汉灌区迷人的风姿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