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当前网站将于今年底关闭,点击跳转至新版网站,http://gpzx.mwr.cn
首页 > 领导之声 > 部级领导 > 正文
翟浩辉:在2003年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审查会上的讲话
2003年月6月
  水利部副部长     翟浩辉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3/7/15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正在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和北京抗“非典”斗争刚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重要时刻,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专家审查会,对水利部农水司组织编制的《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进行审查,推动牧区水利和草原生态建设,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常重要。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支持牧区水利建设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等单位的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向为牧区水利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中国灌排发展中心、牧区水科所等单位的专家们表示崇高地敬意,对长期在牧区水利建设一线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地慰问。

我多次到内蒙古等草原调研牧区水利工作,对草原生态建设有些亲身体会和感受。借此,我谈几点意见和看法,供专家和同志们参考。

一、搞好牧区水利规划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我国牧区土地面积辽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草原生态和牧区经济发展近年来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草原退化沙化严重,承载能力降低;风沙危害加剧,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牧民生存与发展;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牧业抗灾能力低。牧区大多地处我国内陆边境区,又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差,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距甚远。草原生态问题已成为危及国家生态安全和牧区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牧区经济发展和草原生态建设。今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搞好牧区水利建设,提高饲草供应能力”,把草原围栏列为农村“六小工程”之一。国务院[2003]15号文明确要求牧区水利建设由水利部牵头,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抓紧实施。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制订了西部地区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的总体思路、原则及目标任务,对牧区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牧区要建设好灌溉饲草基地,通过禁牧、轮牧、休牧,促进退牧还草的顺利实施”。回良玉副总理对水利部党组决定将发展牧区水利作为今年水利工作的亮点工程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水利部党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认真总结半个世纪来各地牧区水利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开展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已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和技术方法,培养出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为做好牧区水利规划和草原生态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草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超载过牧。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强牧区水利建设和退牧还草,将超载的牲畜从天然草原上退下来实行舍饲、半舍饲圈养,对大面积天然草原实行围栏封育,实施轮牧、休牧和禁牧,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而要想围得住、退得出,首先要搞好以饲草料地灌溉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大幅度提高饲草料生产能力,妥善解决好牲畜的饲草料供应问题,给牧民生活以保障、给牧业发展以出路。根据内蒙、新疆等地多年来的试点情况,灌溉饲草料地一般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相当于40~50亩中等天然草原的产草量,可使20~100亩天然草场得到保护;同时,它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牧业抗灾能力,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牧民收入。这项工作既能体现“小建设,大保护”的生态治理思路,又能取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应该下大力气抓好。下一步要全面推开这项工作,首先要拿出一个高质量的总体规划来。因此,做好牧区水利规划,任务十分紧迫。

二、新时期牧区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去年下半年以来,水利部农水司指导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牧区草原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年底汪部长亲自主持部长专题办公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查。会议对《规划》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农水司参照这一思路抓紧组织编制《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半年多的时间里,农水司组织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中国灌排发展中心和全国14个牧业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厅(局)做了大量工作,在前两年编制的《全国牧区水利规划》的基础上,调整思路、修改完善,完成了《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送审稿。

送审稿中,水利部党组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提出了新时期牧区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国家关于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指导;以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为核心;以建设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灌溉饲草料地,实施大片天然草场围封轮牧、休牧和禁牧为主要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水利支撑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按照这一思路,新时期的牧区水利工作要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突出搞好生态保护。牧区水利建设要以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促进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为牧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贡献。

二是坚持以保护为主、建设为辅,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的草原生态治理思路。围绕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完善牧区水利设施,配合必要的林业、畜牧业等措施,实施“小开发”、实现“大保护”,建设“小绿洲”、保护“大生态”。

三是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根据水、草资源承载能力,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总体的和分区的牧区水利发展规模、工程布局及建设重点,采取严格措施,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努力实现水、草、畜平衡。

四是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做好总体和分区的水资源监测、评价,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重点保证生活用水需求。优先利用地表水,科学合理开发地下水,在不具备地下水资源开采条件的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约与保护优先。

五是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合理选择适合各地特色的牧区水利建设模式和方法,“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节”结合,优先对现有工程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要全面考虑退耕还草、生态移民、围栏封育、植树种草等各种配套措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技术、管理等各种手段。要先易后难,示范推广,因势利导,逐步推开。

六是坚持建管并重,突出抓好管理。要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工程的运行管理,运用市场机制,建立良性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总的来看,《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既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规划,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草原生态建设规划,而是一个与草原生态建设、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水资源保障规划。其核心任务是要根据牧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要求,在分析研究各地水草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牧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合理确定牧区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总体布局和分区重点,选择合适的工程模式和管理体制,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三、尊重科学,完善规划

今后一段时期,牧区水利和草原生态建设需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将牧区水利工作全面推开,使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尽快得到有效遏制,为全国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牧民奔小康创造有利条件。

一要尊重科学,完善规划。评审过程中,希望各位专家重点围绕规划的思路、方法、资料、结果等关键性问题进行认真评审。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畅所欲言。同时,也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请中央、国务院领导机构和发改委、农业部等综合部门的同志及各方面专家对我们的牧区水利工作总体思路和原则方法给予指导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规划。

二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规划重点要回答牧区草原生态和经济发展当前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当前全国牧区水资源到底有多大潜力,能在多大程度上为草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提供支撑?面对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需要多大规模的牧区水利工程来实现,总体布局和战略重点如何摆布,需要多少投入?牧区水利工程应采用什么样的运行管理模式,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配套保障措施等一系列问题。

三是狠抓基础,着眼长远。这两天我又仔细地看了《规划》送审稿,总的看《规划》还是符合中央治水方针和部党组确定的牧区水利发展思路的,对草原生态保护牧区水利建设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比较透彻,建设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突出了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和保护,充分考虑了与国家其他有关生态建设规划和项目的衔接,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交代。我个人认为,有两点请规划编写组注意:第一,虽然《规划》按照“人-畜-草-水”的思路进行预测、规划,但要考虑到牧区大部分处于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对这些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用水需求,要注意参考近年水文资料的变化进行复核;第二,牧区水利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是关系牧区水利建设成败的关键,在规划阶段就要为以后的管理创造条件,要注意在过去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和研究。

同志们,牧区水利建设是关系草原生态建设和牧区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维护牧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圆满完成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工作,加快牧区水利建设,为牧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谢谢大家。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