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概况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7/9/20    

一、摘要

中国地处北半球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洲大陆腹地,幅员辽阔(见表1-1)。

二、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向北、向东分别是海拔1000~2000m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再向东是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松嫩平原。自南向北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干旱及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农业种植主要集中在地势较平坦的平原和缓坡丘陵。平原地区灌排设施较完善,渠、沟、路、林基本配套成网,丘陵和山区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易受山洪、泥石流和干旱威胁,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见图1-1、图1-2)。

 

(2) 土地资源。中国土地资源的构成和分布特点:一是类型多样,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滩涂等都有大面积分布;二是山地、高原多,平原、盆地少;三是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草原多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而森林大多集中在东北和西南的边远地区。

这中国现有耕地13004万hm2,人均占有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但有精耕细作传统,土地利用率较高,复种指数约为1.23。耕地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大部分为黑土,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水稻和甜菜;华北平原大多为褐色土壤,土层深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蔬菜、水果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流和湖泊星罗棋布,是中国主要的水稻、淡水鱼产区,素称“鱼米之乡”,还盛产油菜、蔬菜、水果、茶叶和桑蚕;四川盆地多为紫色土壤,气候暖湿,农作物可四季生长,盛产水稻、小麦、油菜和蔬菜。

三、水资源

中国多年平均降水深648mm,多年平均年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浅层地下水年资源量为8288亿m3,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部分,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在世界各国中排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200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耕地占全国总量的35%、人口占全国总数的53%,水资源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而占全国耕地面积65%、人口总数47%的淮河、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0%左右。水土资源匹配严重失衡,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北方地区有较充沛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南方部分低洼地区经常受到洪水和涝渍威胁,农业要稳定发展,必须在做好防洪和排水的同时,解决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各流域水资源所占比例如图1-3所示,中国主要水系流域如图1-4所示。

(1)降水。受季风气候和地形地貌影响,中国各地的降水差异很大,在时间上分布也极不均匀。东部地区降水多,西部地区降水少;南方地区降水多,北方地区降水少。北方地区降水集中在6~9月间,4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南方地区降雨多集中在4~7月或5~8月间,4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的60%(见表1-2)。

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对灌溉依赖程度很高,没有灌溉就没有稳定的农业。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降水较多,但季节性干旱也常对农业构成较大威胁,灌溉是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措施。

(2)河流。中国有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5万多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河流1500多条。流域面积较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七条主要江河情况见表1-3。部分江河流域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中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有的成为地上“悬河”,洪水给两岸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在适当位置兴建水库调蓄洪水,建设和加固堤防,提高江河防洪标准,在江河上游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行有利于退耕还林的政策,是河流治理开发的主要工作。许多河流两岸兴建有自流引水或泵站提水等灌溉工程,发展了大片灌溉面积,成为粮棉生产基地(见表1-3)。

(3)湖泊。中国有湖泊约24000个,总蓄水容量7088亿m3,湖泊总面积72000km2。湖面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2800个,湖泊面积大于1000km2的湖泊有12个。其中比较著名的淡水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这些湖泊周围有较完善的圩堤抗御洪水,密如蛛网的灌溉排水系统为农田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排除内涝积水,成为农业产量很高的“鱼米之乡”。有些湖泊周边过度围垦,湖泊面积缩小,降低了调蓄水量能力。近年来,国家实行退田还湖政策。西北内陆地区一些湖泊由于上游过量引水,造成下游来水减少,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国家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正在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促使生态环境能够得到保护和改善。

(4)地下水。中国地下水含水层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1)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孔隙含水层,其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各大江河中下游平原、大型盆地、黄土高原和沙漠地区等;(2)岩溶含水层,约占全国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云贵高原、太行山区等;(3)裂隙含水层,主要存在于碎屑硝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中,主要分布在广大山区。地下水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地下水灌溉面积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西北一些河流的冲积平原。部分地区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产生地下水降落漏斗。目前已经采取节约用水等措施,控制地下水开采。

四、社会经济

(1)人口及行政区划。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2003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2.92亿(不含香港、澳门、台湾),从业人员7.4亿,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6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6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2亿。农业从业人员3.13亿。

中国有省级行政单位34个,包括23个省(含台湾)、5个民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在省级行政区划下,有333个地(市),2861个县(市、区),44067个乡镇,740917个村(不含台湾、香港、澳门)。

(2)农业经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种植业由以粮食为主转变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发展,农业内部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粮食产量曾达到5亿t,近几年为4.3亿~4.6亿t,平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约4330kg/hm2;经济作物产量7.4亿t。粮食总产量的70%、经济作物的80%、蔬菜的90%来自有灌排设施的耕地。

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17252亿元人民币(约合14161亿美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870亿元人民币(约合1797亿美元),林业总产值1240亿元人民币(约合150亿美元),牧业总产值9539亿元人民币(约合1152亿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622元人民币。

五、干旱与洪涝灾害

历史上,中国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旱灾1056次,较大水灾1092次,每次大灾都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干旱灾害。中国不同地区的干旱出现时间和频率各不相同。秦岭、淮河以北春旱突出,十年九春旱,有时也发生春夏连旱或春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或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华南地区常有秋冬春旱;西北内陆区常年少雨极度干旱,主要依靠高山融雪或河流上游来水进行灌溉,如果来水少或积雪薄,则会产生严重旱情。1949~1990年,中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1959.2万hm2,成灾面积768.9万hm2。每年粮食平均减产1011.3万t,受旱人口4921.2万人。

甘肃省景泰川灌区

提高农业抗御干旱灾害能力的方法主要是: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兴建各种类型的蓄水、饮水、提水灌溉工程,改进灌溉方法与灌水技术,不断提高用水效率,不具备发展灌溉的地方,通过打井和集雨,解决春季播种和苗期补水水源,依靠雨季降水和旱作农艺措施努力稳定和提高农业产量,完善基层抗旱服务体系。

干旱的土地

(2)洪涝灾害。洪水灾害分布范围很广,除荒无人烟的高寒山地和戈壁沙漠以外,从西部的崇山峻岭到东部滨海平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一般来说,山地丘陵区洪水来势迅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很大,常常导致建筑物毁坏和人员伤亡,但灾区分散,一次洪灾影响范围不大;平原地区洪灾由洪水泛滥造成,积涝时间长,灾区范围广,大片农田浸没;在滨海地区,天文大潮、台风、海啸以及江河洪水均能导致洪灾。1950~1990年,中国平均每年遭受洪涝灾害面积780.4万hm2,成灾面积430.8万hm2;平均每年倒塌房屋190万间,因水灾直接死亡人口5500人。

洪水灾害

防洪减灾对策主要是:在规划上注意了统筹兼顾、蓄泄兼施、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河流上中游兴建水库,拦蓄、消减洪峰,下游人口稠密地区加固堤防,建设蓄滞洪区;建立洪水监测预警系统,尽量使洪水转化为能被利用的水资源,力争把洪涝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六、水利发展概况

19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封建社会制度走向衰败,帝国主义列强欺辱,内战纷争不断,加上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利的基础非常薄弱。1950年时,全国只有江河堤防约4.2万km;大中型水库23座,蓄水库容不足1000亿m3;大型水闸2座;水力发电装机16万kw;机电排灌动力7.1万kw;灌溉面积1600万hm2,占当时耕地面积9787万hm2的16.3%;年产粮食11320万t,平均产量为1035kg/hm2。农业用水量不到1000亿m3。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重视水利,将其作为农业的命脉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使水利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03年底,已累计建成江河堤防长达27.8万km;建成大中型水库2980座,库容4211亿m3;小型水库8.2万座,塘坝600万个,蓄水池(窖)500万个,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达5658亿m3;水力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亿kw(截至2004年9月);水闸3.98万座;机电井420万眼;排灌泵站50万座,机电排灌动力设备保有量8078万kw;灌溉面积5590万hm2,排水面积406万hm2,除涝面积2113.9万hm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971.4万hm2。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