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灌溉发展概况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7/9/24    

一、摘要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农作物对灌溉排水的需求,除无农业生产的青藏高寒区外,可以把中国分为三个不同的灌溉区。年平均降水量大于1000mm的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珠、闽江流域及西南部分地区,以生产水稻、小麦和棉花为主;年平均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间的Ⅱ区包括黄河下游,淮河、海河、松花江及辽河流域,以生产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为主;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Ⅲ区包括西北内陆河流域、黄河中上游地区,以生产小麦、玉米和棉花为主(见图2-1)。

图2-1 中国主要河流、湖泊及灌溉分区示意图

二、历程

中国灌溉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在四川省岷江上兴建了都江堰自流引水灌溉工程,一直沿用至今,目前灌溉面积达到67万hm2;20世纪30~40年代,中国近代水利奠基人之一的李仪祉先生在陕西省组织兴建了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灌区等一批灌溉工程,对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把水利作为农业发展的命脉,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灌溉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组织广大农民坚持不懈地兴修水利,先后建成上千万处多种类型的蓄水、引水、提水灌溉工程,几十年发展的灌溉面积超过了以往数千年的总和。

不同历史时期,灌溉的发展重点不同。20世纪50年代以兴修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和河道引水工程为主。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电网和柴油供应在农村逐步普及,泵站提水灌溉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各方面用水量增加,北方地表水源日益紧张,打井开发地下水成为灌溉发展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灌溉面积增长一度出现停滞,工作重点转向“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强调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明确了新时期灌溉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并且增加投入,使灌溉面积和效益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三、灌溉设施状况

1、灌区数量与灌溉面积。

到2003年底,中国农田灌溉面积为5590万hm2,为1949年的3.5倍;人均占有灌溉面积0.65hm2,是1949年的2倍多。

5590万hm2灌溉面积中,粮食、蔬菜等种植业灌溉占91.6%,果林灌溉占3%,林业灌溉占2.4%,天然草场及人工饲草料地灌溉占1.9%,其他占1.1%。

目前全国大中小型灌区约1000万处。其中,灌区规模大于2万hm2的大型灌区402处,灌溉面积占全国灌溉面积的29.2%;灌区规模在666.7万~2万hm2的中型灌区5300多处,灌溉面积占全国灌溉面积的15.5%;灌区规模小于666.7hm2的小型灌区数量众多,其灌溉面积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55.3%。

2、灌溉工程设施构成

(1) 蓄水工程:全国8.5万座水库中,绝大部分承担着向农业灌溉供水的任务。水库总库容5658亿m3。库容超过1亿m3的大型水库453座,其库容占全国水库总库容的近3/4;库容0.1亿~1.0亿m3的中型水库2800多座,库容占全国水库总库容的近14%;库容0.001~0.1亿m3的小型水库8.2万座,库容占全国水库总库容的10%。此外,还有蓄水量0.03~10万m3的塘坝约600万座,蓄水量小于300m3的水池(窖)约500万个。

(2) 提水灌溉设施:为农业灌溉排水服务的泵站共50.2万个,其中绝大部分为灌溉泵站,动力设备保有量近2200万kw;农用机电井420万眼,动力设备保有量3770万kw;移动排灌机械2100万kw。

此外,还有一大批从河道上引水的灌溉设施。

四、高效用水与节水

2003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320亿m3,其中农业用水总量为3432.8亿m3,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4.5%;在农业用水中,农田灌溉用水占90.2%,灌溉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58.2%(见表2-1)。灌溉水源构成见图2-2。

图2-2 灌溉水源构成

20世纪下半叶的前30年,灌溉用水数量伴随着灌溉面积扩大而快速增加,从每年不到1000亿m3增加到3500亿m3左右。1980年以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灌溉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情况日益严重,出现了水资源危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普及节水灌溉,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使农田灌溉从粗放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到集约、内涵挖潜为主的轨道上来。1980年以后全国灌溉用水总量一直维持在3400亿~3600亿m3之间,灌溉用水在全国用水总量中所占比例从80%下降到目前的不到60%。同期农田灌溉面积增加了701万hm2,粮食生产能力约增加了1.3亿t。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已成为中国农田灌溉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特征。1949~2003年全国农业用水量变化情况如图2-3所示。

图2-3 1949年—2003年农业用水量变化情况

中国在推进农业节水中强调采用综合措施,即依据不同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减少缺水地区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对地表水、地下水统一管理、优化调配;开发利用灌溉回归水、微咸水、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对灌溉输水渠道进行防渗衬砌或以管道代替土渠输水;在田间,平整土地,缩小灌水畦块,缩短灌水垅沟长度,改进沟、畦地面灌水技术;推行适当减少灌水次数、控制灌水数量、水稻浅湿灌溉、大田作物非充分灌溉等节水型灌溉制度;在条件适宜地区推广喷灌、微灌等机械化、自动化灌水方法;在强调应用工程节水措施的同时,重视推广农艺节水方法,如秸秆、地膜覆盖保墒、免耕、少耕或深翻松土耙耱蓄水保墒、合理间作套种、培育耐旱品种,施用化学保水制剂;加强节水管理,控制各个地区用水总量,编制用水定额,运用水价等经济杠杆促进节水,落实节水管理责任制。

为了推进农业节水,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开展了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增效示范等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3年底,在5590万hm2农田灌溉面积中,有约1/3按现行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了初步的改造。主要节水工程措施面积比例如图2-4所示。全国平均灌溉定额从1980年的9405m3/hm2下降到2003年的5539.2m3/hm2。

图2-4 采用不同节水措施面积分类(单位:万hm2)

五、灌区效益

灌溉的发展,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为良种、施肥、改进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使土地生产率显著提高。许多原来只能种一季作物的地方改种二季甚至三季,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比靠天然降水的农田高近2倍。灌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棉花、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花卉等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比例,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一些灌区还担负着向城镇乡村和工矿企业供水的任务,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部分灌区还担负着排泄山洪,向湿地、林地、草地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地区供水的任务,渠道两旁的护渠林成为农田防护林网的组成部分,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从图2-5可看出,过去几十年,灌溉面积、除涝面积与粮食产量大体上同步增加。中国之所以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的人口,灌溉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2-5 不同年份灌溉面积、除涝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六、灌区改造

中国现有灌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建设工程标准低、田间工程配套程度差等问题,约1/3的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破损,部分灌区灌溉水源短缺。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灌溉效益的发挥,危及到灌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国家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对大中型灌区的田间工程和小型灌区进行配套完善和技术改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国家又开展大型灌区骨干设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主要内容是对病险破损的取水、输配水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或重建;对坍塌淤积的渠道进行清淤整修;对渗漏严重、影响正常输水的渠系进行衬砌防渗;完善量水设施;在部分灌区开展信息化、现代化改造试点,总结摸索灌区现代化的经验和做法。

1996~2003年底,国家累计投资120多亿元人民币(约合14.45亿美元)用于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完成了规划任务的1/10。这一工作提高了灌区安全运行的保证程度,缓解了用水矛盾,缩短了灌溉周期,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高了用水效率,将节约的部分水量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七、山丘区与牧区灌溉扶贫

中国山丘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70%,草原牧区多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边远地区。由于自然、区位、资源和人口等原因,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山丘区和牧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比较多。根据各地试点经验,在干旱缺水的山丘区,建设微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解决农民生活用水和抗旱播种补充灌溉用水,能够有效地发展农业生产,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在牧区选择有水源条件的地区,发展节水型的饲草料地灌溉,解决冬春季节牲畜饲草料供应短缺问题,结合舍饲、半舍饲等措施,对大面积天然草原实行围封轮牧、休牧或禁牧,不仅为草原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而且还提高草原畜牧业抗灾能力,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条件。实践表明,项目区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较非项目区高出1000元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现在的2900万,灌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