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7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领导之声 > 司局领导 > 正文
积极稳步推进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庞进武:在2007年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11月25日
  水利部副总工程师     庞进武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07/11/30    

同志们: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要求的新形势下,在水利信息化工作按照部党组总体部署稳步推进之际,农水司召开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意义重大。部党组和陈雷部长十分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前不久,陈雷部长专门听取了农水司关于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和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专题汇报,并做了重要指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部党组和陈雷部长关于水利信息化的指示以及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当前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积极稳步推进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促进灌区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刚才湖北漳河、山西夹马口、甘肃兴电和四川都江堰四个个灌区做了很好的交流发言,有关灌区也提出了很好的汇报交流材料,下面,我讲三点意见请与会代表参考。

一、总结过去,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大型灌区信息化工作进展顺利

2002年7月,水利部结合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启动了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确定了河北石津灌区等29个灌区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单位。几年来,试点灌区根据各自管理的需求,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努力探索,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灌区信息化的建设和生产应用。截止2006年底,信息化试点灌区共完成信息化建设投资1.7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0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0.74亿元,在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建设、信息传输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信息采集与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共建设完成信息采集站点2339处,其中水位、闸位、流量、雨量、墒情及水质等自动监测站点1339处,闸门及泵站监控等自动监控站点834处,视频监视125处。试点灌区新建信息监测站点、监控站点及视频监视站点数量占灌区已建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1.1%、47.7%和45.1%,为灌区信息化管理动态数据的采集、制定灌溉调度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

二是灌区通讯网络初具规模,为灌区数据及视频传输提供了可靠载体。29个试点灌区管理机关已全部建设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从通信方式看,一般以互联网+VPN、超短波、光缆、微波扩频和PSTN通信为主。

三是专业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成效显著。试点灌区共开发专业信息系统应用软件155个(包括基础数据库系统、水情监测管理系统、工情管理信息系统、水费征收管理系统、大型灌区用水管理系统以及信息服务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专业信息系统初步应用的比例为60%,为灌区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支撑手段。

各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提高了灌区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灌区管理效能与决策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取得了阶段性试点成效。

(二)取得的的主要成效

一是及时掌握水情和工情,提高了灌排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试点启动以来,自动水雨情信息监测点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水情、雨情的测报能力和优化调度水平。尤其在南方地区,降低了工程出险率,节约了抢险人力、物力,减轻了防洪压力,为灌区防洪减灾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如2005年5月底,湖南韶山灌区上游持续下了二天特大暴雨,洋潭水库入库流量达2600m3/s,防洪形势非常严峻。该灌区运用信息化设施实时监测到水情信息,并进行科学调度,及时打开泄洪闸错锋,从而确保了洋潭水库工程的安全度汛和库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渠道工程的安全运行。

二是提高了灌溉效率,为灌区科学合理用水提供了保障。在没有建设灌区信息化之前,大部分试点灌区普遍存在“上游大水漫灌,中游堵渠抢水,下游水少难灌”的现象,由于不掌握灌区来水情况,制定的灌溉计划很难落实。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部分试点灌区已具备了监控灌区水情和水量信息的能力,使灌溉逐步向科学、合理配置用水的方向转变。如韶山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做到分渠、分区按节点计算并控制灌溉水量,基本达到了计划用水、合理用水,初步实现了拟定的灌溉方案;广西龟石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减少弃水,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4000多万立方米,补充贺州市、钟山县和旺高工业区工业、生活用水的紧缺,年供水量达1200万吨,增加收入120万元。

三是提高了灌区管理效能,建立了新型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建设,部分试点灌区开展了水雨情等信息自动监测,闸门自动测控,泵站自动监视监控工作,并通过用水管理系统、工情GIS地理信息系统、水费管理系统等业务软件的应用,逐步实现以“计算机管理为主,人工辅助”的新型管理模式,为灌区精确调度、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提供了现代化手段,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充分展示了信息系统的作用,考验了灌区的管理水平。2004年3月,沱江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都江堰灌区及时监测到污染信息,采用计算机软件综合分析来水和用水关系,快速制定了调水计划,共调水57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水污染问题,保证了沱江下游的生活、环境用水质量,同时还满足了灌区工业、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需求。甘肃兴电、湖北漳河等灌区,已初步实现了闸门、泵站可控可视,管理人员在监控中心就能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供水信息,建立了新型管理模式,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

四是降低了供水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建设,部分灌区建立了水费管理系统,实行计划用水,实时供水,按方计费的工作体系,减少了收费环节,降低了供水成本,同时增加了水费计收的透明度,用水户满意,提高了水费收取率。山西夹马口灌区通过建立灌区水费管理系统,在全灌区推行“阳光工程”,实行配水“三公开”,即水量、时间、水价公开。用水户通过水费查询系统随时都可以查验用水和交费情况,增加了水费计收的透明度,减少了收费环节,降低了供水成本。农民用水户对灌区水费管理模式普遍认可。近年来,灌区水费收缴率均达到100%。广西龟石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2.7万亩水稻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方法,实行了“薄、浅、湿、晒”的灌溉模式,水稻每亩增收50元,每年增加经济效益130多万元。

五是提高了灌区技术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工作环境得到改善。试点灌区通过建设计算机局域网,为灌区技术管理人员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提供了环境保障。目前,各试点灌区均能使用互联网络,部分技术骨干初步掌握了信息化软、硬件技术。通过信息化建设,部分工作由计算机辅助完成,改变了人工看水尺、现场操作闸门、手工写材料、通信用信函的传统方式,初步实现了水位自动采集传输、闸门自动监控、计算机辅助完成文稿、通信采用电子邮件的现代工作模式。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推进信息化试点建设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像湖北漳河、山西夹马口、甘肃景电、兴电、四川都江堰、湖南韶山这样的典型灌区,这些单位的建设成果为其它灌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好经验,也为下一阶段进一步开展大型灌区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好的基础。总结试点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

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力资源、资金投入、工程状况等因素,而且还涉及到人们思想观念、传统管理方式、以及工作习惯的变革。因此,领导重视与否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全国29个试点灌区中,有2/3以上的灌区成立了以灌区主管局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25个灌区设置了信息化专管机构,同时明确了专管机构的职能和相关制度,为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从四年来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情况看,灌区信息化建设配套资金落实、任务完成较好的灌区都与灌区领导的重视密切相关。如湖北漳河灌区、四川都江堰灌区、湖南大圳灌区、甘肃兴电等灌区都成立了以灌区管理局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统一领导和部署,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项目建设资金,使配套资金落实率达100%,确保了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2、科学规划,明确思路。

为从宏观上加强对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农水司于2002年7月份发文布置了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多次召开灌区信息化建设专家座谈会,就灌区信息化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的编制进行咨询和研讨,提出了相关具体意见和要求。各试点灌区根据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编制要求,结合灌区实际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编制完成了《规划》与《近期实施方案》,有效地保证了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稳妥推进。

3、加强指导,规范建设。

为加强灌区信息化建设的行业指导工作,规范信息化建设,水利部先后编制完成了《全国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大型灌区基础数据库建设指南》,印发了《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灌区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

针对信息化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灌区信息化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支撑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几年来,部农水司、灌排中心充分依靠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发挥专家的咨询指导作用,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探讨灌区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并及时客观地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为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4、科学评估,严格把关。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使信息技术与产品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为使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尽可能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提高投资效益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农水司下发《关于加强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管理的通知》,并组织专家,分现场和集中两种形式,对试点灌区上报的年度实施方案的主要建设内容、需求分析、技术方案、运行管理、投资估算、效果分析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估。专家组对试点灌区编制的年度信息化实施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对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灌区给予具体咨询和指导,确保了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5、加强培训,提供保障。

灌区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灌区信息化人才建设。针对大型灌区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缺乏,与信息化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农水司加大了对灌区技术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力度。在问卷调查、了解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信息技术专业公司编写培训教材,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讲课。2004~2006年共培训试点灌区分管领导、工程管理、灌溉管理及计算机操作维护人员450人次。从反馈情况看,大家对培训内容及培训教师满意率达到92%。在加强行业培训的同时,许多试点灌区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灌区运行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据统计,四年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灌区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使2000多人接受了信息化相关技术的业务培训,为灌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6、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根据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各灌区根据实际需求及投资可能编制完成的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和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四年来试点灌区完成情况看,南方灌区一般属多水源灌区,且多数干渠傍山开挖,集雨面积大,入渠径流大,因此水资源配置与防洪保安是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全国29个试点灌区,其中14个灌区属南方灌区,灌区水情监测信息系统、水情管理信息系统、工情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分别占总数的71.4%、64.2%和70%;而北方灌区这一数字则分别为46.6%、53.3%和13.3%。这一数字说明南方灌区水情监测与管理的需求程度比北方灌区要高。在北方灌区尤其是北方提水灌区,由于水资源相对紧缺,灌区用水计量与管理、水费收缴是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北方15个试点灌区中,有9个灌区开发了水费征收系统,占试点灌区总数的60%,而南方灌区这一数字仅为14.2%。

7、注重宣传,扩大影响。

为宣传、交流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与做法,取得更广泛的支持,通过网站、报刊、展会等渠道广泛宣传、报道灌区信息化进展情况,交流建设经验。农村水利网、节水灌溉网、灌排中心主页都设立了有关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栏目,为交流宣传灌区信息建设的成功经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大型灌区信息化还分别于2003、2004连续2年在水利部信息中心组织的公开投票评选中被评为“水利通信、信息化行业十件大事”之一。今年4月,在北京“水博览会”上进行了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成效专题展览,参观人数达到30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600余份。通过加强灌区信息化宣传工作,为灌区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年来,灌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目前灌区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硬轻软,重建轻管”依然存在。

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体效益的发挥。虽然大部分试点灌区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管机构,部分试点灌区还相继出台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但仍存在着管理职能不明确或不落实,统一协调较难,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成果管理相对较弱,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缺乏统一组织等问题。在全国29个信息化试点灌区中,有25个灌区设有信息化建设专管机构,但专职人数在2人以下的灌区有12个;同时,个别灌区存在注重办公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远程监控、监视系统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系统建设,而忽视业务软件建设,使现有系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随着灌区信息化工程的相继实施,对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也越来越重,而灌区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保障机制不健全,“重硬轻软,重建轻管”,使已建项目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灌区信息化成果的持续利用。

2、信息资源不足,专业系统整体应用水平不高。

一方面,部分灌区专业信息系统开发验收后,由于灌区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难度较大,加上有些灌区对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使支撑专业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信息维护更新机制,一些系统建成后,数据更新和入库得不到有效保障,形成“空库”、“死库”,出现了有软件、没用途的局面,应用系统成为“演示系统”,不能发挥灌区日常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作用,造成灌区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3、资金投入不足,工程效益难以有效发挥。

目前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灌区信息化建设投资远低于文件要求的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计划投资15%的比例;二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在29个试点灌区中,17个灌区配套资金低于60%,其中有8个灌区配套资金低于30%,导致灌区近期实施方案的建设内容难以完成。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相关配套系统不健全,已建系统很难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如有的灌区建设了大量的水情采集站点和闸门控制点,但是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因没有开发配套的应用软件,而无法使用,投资效益无法发挥;三是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落实困难,目前基本由单位自行解决,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这一经费很难能落到实处。

4.标准建设相对滞后,资源整合与互联互通受到局限。

由于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标准的制定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其建设相对滞后于灌区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在信息采集、数据库、支撑平台、系统架构、应用规范等方面,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性指导不够。如有的灌区已建和新建系统同时存在,由于未能对新老系统进行整合,出现了条块分割和重复开发等现象,各应用系统均开发自己的数据库,零散、小规模、异构数据库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局部使用的工作效率,但是各类数据结构难以整合,资源很难共享,导致灌区各部门之间出现大量的“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造成系统互联互通困难,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效能。

5.信息化建设人才资源严重不足。

灌区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的是既懂灌溉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灌区的人才状况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部分灌区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相关技术依托单位。在每年开展的年度实施方案的评估中,发现部分灌区信息化专职技术管理人员对本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信息化的需求分析等不清楚,造成技术依托单位在进行信息化技术方案设计时针对性不强;有的灌区上报的年度实施方案出现“大马拉小车”现象,开发的专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数量很多,但限于灌区工程现状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却很少。随着信息化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运行管理工作也被提到议事日程。由于灌区信息化人才缺乏,运行管理工作也常处于被动局面,导致灌区运行管理成本增加。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提高对搞好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因此,大力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对建设现代灌区、提高灌区建设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力推进灌区信息化是建设现代灌区的客观要求

部党组根据水利发展形势,确立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并提出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给灌区信息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陈雷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电子信息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和重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建设和完善全国水文水资源信息监测网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国水资源调度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网络,加强流域、区域、城市、骨干水利枢纽、调水工程、大型灌区等水利自动化调度系统建设,开发流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摆脱水利行业设施老化、技术落后、管理薄弱的状况,推进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水利行业现代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化灌区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灌区不仅体现在完善的工程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旱能灌、涝能排”的作用,更体现在通过高效、科学、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适时适量灌溉,实现灌溉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农业产出的最大化。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认真贯彻落实部党组关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大型灌区信息化在灌区建设管理与改革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确保灌区工程安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促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二)大力推进灌区信息化是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和效率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大型灌区的灌溉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从总体上讲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试点的实践表明,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时掌握水情、工情和墒情,提高水情、雨情的测报能力,为灌区科学供水、优化配水和合理用水提供基础保障,可以有效地提高灌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科学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陈雷部长在听取农水司关于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和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专题汇报时指出,利用信息化手段是促进农村水利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要把信息化工作作为当前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他指出“要抓好总体规划,加紧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尽快立项;要抓好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充分利用水利部已建平台,避免重复开发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系统、开发平台、公共软件、相关标准、数据格式、接口、传输模式、维护管理等的统一;突出系统的针对性、前瞻性、操作性、实用性和推广性。”对下一步工作,陈雷部长特别指出,农水司要认真总结出几个灌区信息化试点模式,加强指导,提出导向性要求,真正做出几个样板给全国学习推广。灌区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使其在灌区工程管理、供用水管理、经营管理、行政管理中发挥最大效能,是进一步发挥灌区“三农”服务功能、提升“三农”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三)大力推进灌区信息化是规范灌区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

自1998年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近年来的审计、稽查和核查工作中也暴露出我们在项目管理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灌区未按批复的建设内容和标准实施项目建设;项目验收不实或工作滞后;执行基本建设“四项制度”不力;少部分灌区工程质量差、建后管护不力等等。客观上讲,由于灌区项目面广量大,项目规模相对较小且分散,投入规模较小,给项目的科学规范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但主观上,部分灌区地方政府监管不力、灌区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也是重要原因。通过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灌区基础信息、建设信息、管理信息、改革信息、服务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不仅可以促进项目规范管理和科学决策,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实现对项目建设管理的有效监督,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人员安全”。因此,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解决灌区项目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从农耕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西方国家经历的过程是相当长的,而在我们灌区信息化建设中,工作跨度大、要求高,需要我们花费更大的精力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在灌区引水、供水、排水、用水等各个环节工程中,还涉及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范围,在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中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需要克服。灌区信息化建设是科学发展到今天对灌区管理和体现水资源价值的客观要求,是国家粮食安全依赖于灌区稳产高产的要求,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保障生态用水、改善生态环境、高效配置水资源的要求,是建立和谐社会,保障上下游协调用水,减少水事矛盾,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重要保障之一。

三、扎实推进,努力做好下一步灌区信息化工作

(一)认真抓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

1、进一步明确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的指导思想。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大型灌区发展与改革的总体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节水增效、保证工程安全运行、提高管理效率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先进适用、高效可靠”的原则,应用信息技术,积极稳妥地推进灌区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共享。通过试点、示范,探索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与效能,降低管理成本,促进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再上新台阶。

2、科学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

试点灌区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要在灌区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既要考虑灌区需要,也要根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年度投入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行性。由于各试点灌区信息化基础不同,工程条件和管理状况也不尽相同,试点灌区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不应一刀切。信息化基础较好的灌区应进一步配套完善,条件成熟的灌区可率先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信息化基础较弱的灌区应根据实际需要,分清轻重缓急,先解决急需问题,然后逐步完善。总之,要在有限时间和有限投入的情况下,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切实解决灌区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发挥应有作用。

3、全面理解灌区信息化的建设任务

灌区信息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指信息采集、通信网络和数据的存储管理,如雨量、水位等信息的采集系统,通信系统建设,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等;应用系统的作用是将灌区业务和政务管理过程微机化,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保障环境则涉及人才培养、运行维护费用筹措、制度建设等方面。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要科学布设信息采集点。重点实现水情、工情信息的采集,其它信息应尽量利用公共信息或共享其它部门提供的信息。坚持自动采集与人工采集相结合的原则,实时性和重要性强的信息应优先考虑进行自动采集,一般的信息仍可继续沿用以往的人工观测方式,但必须及时录入计算机,满足信息化管理对数据的要求。自动采集信息站点的数量要合理,布局要科学,要进行技术论证和方案比较。

二是要合理确定控制方式。实行闸门和水泵机组的自动控制和远程集中控制是实现及时、准确调度的有效手段,但需要较大的投入和较高的维护费用。是否需要实行自动控制主要根据其调节频繁程度确定,是否需要实行远程集中控制则主要根据控制对象的相互关联程度确定。目前可采用“计划配水、分解指标、集中调度、分级执行”的统一调度方式,以降低成本。

三要因地制宜建设通信网络。要根据灌区的地理分布状况与机构设置特点,选择最适合本灌区的通信组网方案,形成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实现数据的快捷传输和高度共享。既要具体分析各级信道的信息流量并确定带宽要求,又要详细分析测算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通过综合比较,合理确定建设方案。由于当前信息化建设经费有限,建议优先考虑租用公共通信网作为灌区信息传输链路。

四是要从灌区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建设应该符合灌区分级管理的要求。计算机网络应该延伸到灌区各职能部门,这是保证采集、传输、存贮的信息能最终得到应用的基本条件。较小的灌区可以只设信息中心,较大的灌区除了设置信息中心外,还可以设置若干个信息分中心,实现信息的分级、分层管理,以均衡负载,减轻通信链路负担和设备配置开销。计算机网络应该根据信息流量和节点数来配置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特别要注意提高网络的利用率,设置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内网与外网要实施有效的隔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实保证网络安全运行。

五是要把基础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础数据库是灌区基础信息的载体,也是应用系统的公共数据源。基础数据库既要服务于应用程序,又应独立于应用程序之外。基础数据库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维护人员,专门负责数据的备份、恢复和安全保护。基础数据库可以建立在目前广泛使用的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上,数据量特别大时可以采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作为基础数据库的平台,其它情况下可以采用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基础数据库的平台。基础数据库的结构和逻辑定义可以参照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提出的建议方案,并根据灌区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扩展。

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方面:

应用系统是灌区信息化系统面向灌区业务的窗口,如果没有这个窗口,或这个窗口的服务功能不强,灌区信息化建设将失去意义。应用系统是当前灌区信息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用系统建设要根据灌区实际业务的需求,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在项目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效益明显的应用领域;在技术路线上,应首先利用信息技术代替以往的手工作业,再逐步提高,先实现单项应用,再进行综合集成。要做到开发一个、应用一个,及时发挥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理属性突出、数据关联性强、界面直观等特点,适合作为灌区运行管理、工程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但制作电子地图的工作量大,费用较高,应用上受到限制。灌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决不能仅仅追求“可视化”,同时应对建立和维护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的工作量有充分的估计,避免半途而废。建议有条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应用系统的灌区,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尽早考虑集中制作电子地图,避免应用系统的重复开发;其它灌区则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个别应用项目(如工程管理等),采用商用控件等开发低成本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并有针对性地制作电子地图。

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方面:

一是要严格执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程序。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必须按要求编制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依据国家的投资计划编制,其工作深度应相当于初步设计,报有关部门批准后作为工程建设和验收的重要依据。

二是要认真落实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切实落实系统运行维护项费用,才能保证信息化系统建成后长期正常运行。若因运行维护费用过大导致灌区确实难以负担,则需要重新进行需求分析,调整阶段目标和建设内容,提高信息化系统的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投入,优化投入产出关系。

三是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要开展多层次的灌区信息化技术培训,把技术管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生产应用培训以及经验交流、技术考察等有机结合,特别要重视信息化系统应用人才的培训工作。试点灌区要制订并完善各项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逐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创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建立起一支掌握信息技术,能正确维护和熟练使用信息化系统的骨干队伍。

四是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一项信息化建设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建立专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以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还要研究现行管理制度是否适应并能促进信息技术应用,避免信息化系统游离于灌区传统的管理体系之外,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五是要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领导工作。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要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特别是灌区的主要领导人不仅要成为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策划者和组织者,还要成为灌区信息化系统运行的领头人。领导小组应在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正确把握信息化建设方向;在建设过程中履行业主职责,对信息化建设任务的完成负责;在信息化系统投入运行后,要加大培训和宣传工作,推动信息化尽快融入灌区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产生实际效果。

(二)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为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村水利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今年9月份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建设全国农村水利信息管理系统的通知》,决定在对已有和在建的农村水利各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和完善的基础上,建设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八个子系统之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已完成设计开发任务,目前具备应用于灌区行业管理的条件。

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全国大型灌区行业管理和节水改造项目管理数据信息与工程地图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面向部、省两级大型灌区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不同的权限机制,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大型灌区行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服务。这一系统的投入运行,必将提高大型灌区行业管理的水平与效率,同时对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宏观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下一阶段大型灌区行业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将国家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以来,灌区基础资料信息、投资及效益信息、工程建设及管理改革等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希望各省(区、市)水利部门认真抓紧组织各大型灌区,按照水利部的总体部署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尽快做好灌区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信息资源的整编入库工作,争取《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早日投入运行,全面提高大型灌区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与效率。

同志们,“十一五”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水利信息化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认真落实部党组关于水利信息化及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稳步推进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为促进灌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再做贡献。

谢谢大家!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