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位于宁绍平原中部,南接四明山区,北濒杭州湾,东连宁波江北区,西靠上虞市,辖区总面积1527km2,全市有21个乡镇街道,268个行政村,83.5万常住人口,其中农村人口66.8万人。由于历届市委、市政府重视,平原地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用上自来水,姚西北地区农民比城区更早喝上了四明山水。但是由于受地理、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到2004年底该市山区、半山区尚有20.8万人饮水困难,涉及15个乡镇街道126个行政村。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山区农民饮水困难,市政府从2005年至2007年把农民饮用水项目列为实事工程,经过三年的扎实工作,到今年底可圆满完成宁波市政府下达的建设任务,受益人口21.1万人,超计划建设任务0.3万人,新建200个村级供水站,建水源工程28处,铺设各类管道1520公里,完成总投资1.2亿元,其中宁波市专项补助1000万元,余姚市财政安排3200万元,两级市财政补助人均260元。
一、建高质量饮水工程
余姚市农民饮用水工程显著的特点是建设速度快、高度重视水质、建设管理规范、工程效益显著。
第一是建设速度快。从2005年至2007年仅用三年时间实现“村村通水”,不仅是行政村,而且自然村都通上了自来水。20.8万人口中除了靠近平原的35个行政村、8万人由大水厂管网延伸以外,位于山区的91个行政村、264个自然村、12.8万人,由于居住和水源分散难以建集中水厂,共建成200个供水站,其中四明山镇茶培村1030人,9个自然村,建有8个供水站。
第二是高度重视水质。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山区水质好、不必处理”的思想,首先对每一个新建项目的水源水质进行检测,2005、2006年两年共检测了120个水样,结果令人意外:每毫升水中平均细菌总数2165个,是国家标准上限的21.6倍,其他指标中Ⅳ类、Ⅴ类、劣Ⅴ类水占42.5%,属于“不安全水”!检测结果很快统一了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思想,尽管供水站人口多的一千多人,少的只有几十人,平均不足650人,但每个供水站都配备了水质净化设施,包括过滤器和消毒器,实现了“站站消毒”。
其中过滤选用的是压力式过滤器,占地面积少,操作简单,而且压力不会消失,使85%以上的供水站利用地形高差产生的压力供水,省去了水泵设备,节约了运行电费。
消毒选用的是比传统氯消毒更先进的二氧化氯消毒器和臭氧消毒器,这二项新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在净化饮用水过程中不生成有害的副产品,使水质更安全。
在四明山等乡镇所在地,以及供水人口在3000以上的大村采用了膜处理设备。膜处理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处理过程中不添加化学物质,而采用物理方法除去水中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经处理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水质优于目前城区水厂,在山区共建成6座膜处理水厂。把膜设备应用于山区农民饮用水工程,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中国水利》杂志特约专稿介绍膜设备在余姚山区农民饮用水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第三是规范项目建设管理。为促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市政府对有项目的乡镇街道实行年度考核,从组织领导、经费落实、计划完成和长效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考核,并作为评定镇、村二级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一是出台管理制度,2005年9月,市水利局、财政局、发改局联合下发了《余姚市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二是强化监督,市饮水办定期对饮用水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三是严格考核,对完成的工程项目,由市饮水办会同财政、卫生、监察、发改等部门进行考核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发出书面限制整改意见书。每年年终经过考核,评选出一、二、三类乡镇(街道),分别奖励4万元、2万元和1万元,并召开总结表彰会议。
为保证消毒过滤设备正常运行。一方面多次举办村干部和操作人员培训班,由工程师和厂方师傅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操作培训。另一方面组织操作人员到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体检,合格者由卫生部门发放健康证。这一举措增强了管理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第四是效益显著。今年余姚市雨量明显偏少,据市水文站统计,1~8月降水量为常年的56%左右。截止8月底,全市仅有15个村1.6万人出现供水紧张,但与2003年受旱情影响出现76个村、12.5万人饮水困难相比,饮水困难村数减少了80%,人口数减少了87%。
四明山镇唐田村,去年7月的一个晚上,一场大火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自来水工程中新安装的消防栓发挥了威力,把火灾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这里的农户住的是木结构房,事后大家都说,要是没有这自来水,起码有半个村要烧光。村民对干部非常满意,增强了干部与群众的凝聚力。
陆埠镇蒋岙村自从通上自来水,村民用上了抽水马桶、洗衣机,目前已有40%家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村书记童岳义说:“由于家里用水条件差,以前在外读书的学生不愿意回家,外出打工的小青年不敢带朋友来见父母,现在都高兴地回来了!”饮用水工程不但解决了农民饮水难,还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四明山镇大山村,是余姚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350余名村民散居在相距6公里的三个自然村,其中20多户常年靠挑水生活,去年6月底自来水管通到了家家户户,其中仅有21户人家的仰天湖自然村竟办起了11家农家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农民饮用水工程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换句话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余姚市农民饮用水工程第一轮任务将超额完成。为使工程发挥正常效益, 确保农村人口长期喝上清洁水、安全水,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工程建成之后,必须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如果管理不到位,出现饮水不安全事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重大。在农民饮用水工程未实施之前,是分散用水,影响的仅是一家一户,而工程建成之后,是集中供水,一旦出现问题影响一个自然村,甚至一个行政村。从年初开始就着手调研农民饮用水工程的长效管理办法,多次征求有关乡镇、街道、村及供水站等各个方面意见,根据国家三部委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已基本确定农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总体方案。
(一)市水利局主管全市农村供水工作
市政府明确水利局主管全市农村供水工作,增设农村供水管理办公室,核定事业编制4名。主要职责为组织制订农村供水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定;依法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监督、技术指导和行业管理,规范管理者行为;指导农村供水项目的实施。管理范围为城市供水工程以外的农村供水工程,包括新建的200个村级供水站和现有的9个乡镇自来水厂,相应常住人口34万人,计入外来人口实际供水人口50.4万人。今后我市城乡供水管理分城市供水和农村供水两块,建设局主管城市供水,水利局主管农村供水,卫生部门负责水质监测;发改局负责项目审批;物价部门负责水价核定和监管;环保部门负责水源地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
(二)建立乡镇供水管理站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农村供水安全负总责,组织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具体采用两种模式:一是有镇级水厂的乡镇由水厂增加农村供水管理站职能,配备专职人员,利用现有镇水厂的管理力量、技术力量和水质监测设备,对辖区内村级供水站实行统一管理,简称“镇厂管村站”。
二是没有乡镇自来水厂的乡镇街道,农村水管站增加供水管理职能,落实专职人员,负责对村级供水站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三)村级落实专职管理员
村级供水站根据规模大小,由所在行政村落实专职管理员。要求管理人员相对年轻,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基础,有较强事业性,报酬适当提高,但必须全职,并报乡镇街道农村供水管理站考核同意。
(四)落实专项管理经费
农村供水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事业,关系到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平均供水人口仅650人的供水站经济上难以“自负盈亏”,为确保农村饮水工程有人管、有钱管,各乡镇建立以水费收取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管理专项资金140万元,其中市供水管理办公室工作经费40万元,村供水站100万元(0.5万元/个)。
客观地讲前三年的工作仅初步解决了农民饮用水难的问题,属于“雪中送碳”的性质,为提高农村饮水水量和水质安全保证率,还需要“锦上添花”,即农村饮水工程还需要巩固和提高!
党的十七大为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农村饮水安全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今后几年余姚将坚持建管并重,强化优质服务,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把这件攸关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办好,保证农民长期喝上安全水,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