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月13日06版讯:(记者赵永平)
欠账多大?每年800亿-1000亿元,力争5到10年扭转主要“靠天吃饭”局面
去冬今春大旱,再次凸显农田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的严峻局面。农田水利究竟欠账有多大?
李仰斌说,过去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两工”,上世纪90年代,全国每年农民投工投劳最多能达到100亿个工日。随着“两工”取消后投入锐减,近几年农民投工投劳不足50亿个工日。按现在每个工日50元计,折成经费达2500亿元。
“尽管近几年政府投入不断加力,但农田水利仍然差钱。”李仰斌介绍,全国大型灌区改造规划投入1800亿元,现在实施12年才投入350多亿元;重点中型灌区需投入1600多亿元,实施10年投入不足100亿元;大量小农水工程也缺少资金。
投入不足,致使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全国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大型灌区骨干工程损坏率接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
农田水利投入需要多大?李仰斌说,现有的大、中型灌区和小农水工程,基本覆盖了所有8.89亿亩灌溉面积。灌区改造每亩平均投入800元,新增1亩水浇地平均投入1000-1200元,井灌区一亩平均投入500元。初步匡算,如果每年能保持800亿-1000亿元的投入强度,5到10年可以基本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
钱从哪儿来?政府主导,社会、农民多元投入
如何确保水利投资强度?李仰斌说,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已进入政府主导的新阶段,应该将其纳入公共财政投入重点,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农民参与"多元投入的新机制。
一要靠公共财政投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每年大约可落实600亿-800亿元,再加上每年各级财政投入近200亿元。这将成为今后农田水利最大投入。
二要靠金融支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调动社会投资水利的积极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农田水利贷款年限比较长,有的达到30-50年,我们的相关政策可以借鉴。
三要靠农民。农田水利工程离不开农民参与,不能靠政府大包大揽。要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建好怎么管?骨干工程靠“两费”,田间工程靠协会
建得成、管得好才能长受益,农田水利主体缺位的问题,也暴露出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用水大家抢,坏了没人修,好工程也难用长久,当前农田水利建设"重大轻小、重建轻管"的问题依然存在。
李仰斌说,要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建立良性运行机制,骨干工程靠“两费”(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费),田间工程靠协会。对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费应纳入财政负担。对于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小农水工程,要推进产权制度和水价综合改革,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应予以扶持,灌排工程运管费用财政应给予适当补助。从一些地方经验看,以“谁受益、谁管理”为原则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是一个有效方法,让农民的事情由农民办、农民管,使基层水利"事能议起来,活能干起来"。
细胞有活力,肌体才有活力。李仰斌说,要健全职责明确、管理高效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经费纳入县级财政。另外,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