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覆盖保墒技术

三、各地区应用的覆盖保墒技术

1、北部地区适用的覆盖保墒技术

(1)沈阳地区水稻地膜覆盖技术

沈阳地处辽浑太流域的辽宁中部平原,是工业密集、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工农业的大量用水,造成相互间争水现象严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该区近二分之一的农业作物为水稻,由于用水短缺,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从2002年开始,沈阳市开展水稻覆膜插秧节水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地膜水稻节水2310立方米每公顷,增产525千克每公顷,净增收348元每公顷。苏家屯地区1.6万公顷水田全部采用地膜覆盖,节水3696万立方米,增加经济效益556.8万元。

(2)甜菜地膜覆盖技术

甜菜是我国北方地区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甜菜地膜覆盖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开始试验推广,以后应用面积逐渐扩大,各地地膜栽培都获得了节水增产增收效果。1983年,内蒙巴盟地区推广1900多公顷,产量达6.38万千克每公顷,含糖提高0.5~0.9度。1985年河套地区地膜甜菜0.35万公顷,平均产量6.18万千克每公顷,含糖率达到了17.25%,每公顷增产值1500元,1987年吉林省白城子地区0.27万余公顷地膜甜菜,每公顷产量1.5万千克以上,较裸地播种甜菜增产40%左右,黑龙江推广500多公顷,较裸地播种甜菜增产62.1%,含糖提高0.74度,新疆石河子甜菜研究所两年试验,地膜甜菜单产4.14~4.59万千克每公顷,比裸地播种甜菜增产1.78~1.83万千克,增产63.8%~78.9%,含糖提高0.45~1.3度,产糖量增加2457~3042千克,纯度也有提高。由于增产增糖效果显著,地膜甜菜面积在不断扩大。

2、西部地区适用的覆盖保墒技术

(1)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产生于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垦区。这里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年降雨量只有100到20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000到2400毫米,是典型的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灌溉,用水矛盾十分突出。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农八师的水利工作者开始尝试在大田滴灌节水技术的可行性,自1996年到1998年,对不同土壤条件下的不同作物进行试验,获得成功,1999年开始,兵团以农八师为中心在全兵团大面积推广,第一年即推广0.25万公顷,目前的推广面积较1999年增长了近46倍。

2002年,石河子垦区11万公顷棉田有8万公顷采用了膜下滴灌技术,棉花平均单产达4500千克,创历史新高。全师棉花增产了20%,平均单产提高了整整750千克,就以每千克籽棉3.5元的市场价计算,每公顷地可增加收入2625元,如此,仅增产因素就为农八师增加收入近两亿元,若按一个农业职工3.3公顷的平均承包定额,则农工平均增收达8750元。

(2)四川巴中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四川巴中市大力推广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以节水抗旱为主要手段,通过旱育秧、厢式免耕、精量推荐施肥、地膜覆盖、"大三围"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有机整合,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运用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后每公顷可节水70%以上,节省10%~15%的氮肥,省种量50%左右,省工150个以上,增产2250~3000千克。目前,巴州区兴文乡、通江县民胜镇、平昌县六门乡等地已示范推广该技术。

3、东部地区适用的覆盖保墒技术

江苏少免耕秸秆覆盖技术:地处江苏省黄海之滨东辛农场,为泻湖相沉积母质,粘质盐渍土,质地粘重,宜耕期短,俗称"干时凉僵湿又粘,不干不湿两三天"。由于机械作用阻力大,耕翻后土块失墒快,结块不易破碎;湿土经机械挤压又板结闭塞以致无法播种,延误农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东辛农场推广少免耕秸秆覆盖技术,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为作物生态环境创造了充分的时空条件。经过多年来对免耕秸秆覆盖的田间调查与统计分析表明,夏玉米和夏大豆实行免耕秸秆覆盖当季分别增产16%和19%,并降低农本。免耕秸秆覆盖每公顷投入成本比耕翻对照田可降低465元和270元;夏玉米实行免耕秸秆覆盖每公顷净增1230元,提高53.9%;夏大豆每公顷净增580元,提高63%。

4、南部地区适用的覆盖保墒技术

(1)广西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秸秆覆盖还田是一项集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于一体的沃土工程技术。近年来,广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早稻收割后,农民把稻草覆盖还田,并施秸秆腐熟剂,晚稻播种时稻田土壤变得更加肥沃、疏松,每公顷增产稻谷840千克;兴业县采用免耕栽培马铃薯与稻草覆盖还田技术相结合,农民只需在冬闲稻田上"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马铃薯平均产量2.25万千克每公顷以上,每公顷节本增收3000~3750元。2005年,广西秸秆覆盖还田面积达188万公顷,占广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比1995年翻了一番。实行秸秆还田的作物一般增产10%以上,其中稻草覆盖还田每公顷增产稻谷245~865千克,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2)南方山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

低温冷害是山区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了探索山区水稻高产栽培的新技术,湖北省十堰市和竹山县农业局的农业科技人员借鉴地膜玉米覆盖栽培和水稻地膜育秧的技术,进行了山区水稻地膜全程覆盖栽培技术试验。1993年在竹山县大庙乡万兴村选择沙壤土稻田进行小面积(0.05公顷)地膜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地膜水稻采取半旱式垄作、覆盖地膜打孔栽培,结果地膜水稻单产达8000千克每公顷,比常规稻增产36.4%,平均可节水约1200立方米每公顷。1994~1998年,湖北省的地膜水稻迅速推广至15000公顷,目前湖北省山区适于种植地膜水稻的面积就有近15万公顷,如全部推广种植地膜水稻,可节水约1.8亿立方米。中国水稻研究所1996年开始覆膜种稻研究,在我国几个不同水分生态区试点开展试验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将旱作物地膜覆盖技术移植到水稻上,结合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水稻旱育稀植等先进实用技术,进行覆膜种稻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与一般的水稻旱种相比,不同地区增产幅度在13.4%~26.1%。

5、中部地区适用的覆盖保墒技术

(1)山西小麦地膜覆盖技术

山西省吕梁市从200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技术,2002~2004年推广膜侧条播、膜上穴播和膜侧加膜上条穴播3种模式,其中膜侧条播面积23286.7公顷,平均单产2247千克每公顷,比未覆盖田平均增产600千克每公顷,增产率36.4%;膜上穴播面积9406.7公顷,平均单产4920千克每公顷,比未覆盖田平均增产1024.5千克每公顷,增产率26.3%;膜侧膜上条穴播模式1500公顷,平均单产5640千克每公顷,比未覆盖田平均增产1789.5千克每公顷,增产率46.5%。

(2)河北承德水稻覆膜湿种节水技术

承德是京津两大水源—密云水库和潘家口水库的主要水源地。武烈河上游地区涉及隆化、承德两县,现有水稻面积0.44万公顷。由于连年干旱,加上上游地区水稻大量用水,造成武烈河下游连续出现断流,影响向城市供水。河北省承德市为保证向京津供水,并实现水稻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在武烈河上游地区推广水稻覆膜湿种节水技术。在0.2万公顷示范区应用水稻覆膜湿种节水技术后,每公顷稻田节水1.2万立方米,水稻产量每公顷平均在7500千克以上。水稻覆膜湿种技术取得了显著得节水增产效果,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