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7日 星期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
内蒙古“节水增粮行动”见闻(上)——青纱帐里的舒心账
来源:中国财经报
  李继学 史生荣 白力元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3/8/16    

编者按:从2012年起,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支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4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这是国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一次性投资最多、建设时间最集中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两年来,内蒙古“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本报从今天开始刊出记者在项目区的见闻。

雨后的青纱帐,满目翠绿,绿得令人心颤。那密密麻麻的玉米高过头顶,抽出鲜嫩的花丝,长长的叶子随风摆动。万顷碧波中,镶嵌着一座座井房,白墙蓝顶,明快轻灵。

这是记者在内蒙古东部通辽市科左中旗10万亩集中连片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看到的美景。

从2012年起,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内蒙古东部、中部5个盟市、38个旗县全面启动“节水增粮行动”,以集中连片大面积推广应用膜下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主,上演了一出节水增粮增收的大戏。

“三省三增一优一保”

“节水效果太明显了!”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党委书记齐广利指着身边的玉米地说,这里的1000亩地过去用11眼井,现在4眼井就够了。过去是管灌,一亩地浇一次用60吨水,现在膜下滴灌只要10吨,而且省电费6元。一年最少浇4遍,一亩地能省200吨水、24元电费。

走到地头,只见玉米根部覆盖着白色地膜,地膜下面黑色滴灌管静卧其中。

齐广利将膜下滴灌的效果概括为“三省三增一优一保”。

“三省”是省水省工省肥,过去没男劳力浇水整不了,现在妇女一刷电卡就解决了,每户最少节省一个劳动力;现在是水肥一体化,化肥自动滴到根系,省了一遍机械施肥,省20元,而且肥效利用率提高22%—25%。

“三增”是增温增产增收,增加年积温240度,相当于延长7—10天生长期;过去一亩地种4200株玉米是最高了,现在达到5500株,增产400斤,达到2000斤,可增收360元。

“一优”是品质优,最起码提高一个等级,每斤至少多卖2分钱。

“一保”是保墒,同样浇一遍水,如果不下雨,膜下滴灌能挺10天,管灌也就6—7天。

齐广利说,滴灌带、地膜、水管、水肥一体化机械等的投入,一亩地在235元左右。除去这些投入,一亩地净增加收入200—220元。

“这是有形的,还有无形的。”他说,上了膜下滴灌,农民种地就是在引苗时费点事,其他环节不用管了。收割是机械化,一亩地花80元,剥完皮的玉米棒子给你送到家。这样,省出大量劳动力。

他说,附近的丰元庆村一共470人,现在外出打工的就有130人,一年最少能挣5000元。全镇4.31万亩项目区涉及2000户农民,最少节省出2000个劳动力,都出去打工,1000万元挣回来,相当于每亩地净增收250元。

在科左中旗10万亩示范区内,腰林毛都镇占了4万亩,镇党委书记张乌力吉仓算的账与齐广利基本一致。这4万亩地原有586眼井,现在压减到261眼,减少一半多,每眼井控制的面积从80亩增加到210—260亩。由于土质比花吐古拉镇差,增产效果更加明显,从每亩1300斤增加到2000斤,成了吨粮田。

张乌力吉仓说,实实在在的效果使老百姓有了明显的变化,由政府支持“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这是难能可贵的。

据介绍,科左中旗是内蒙古“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实施面积最大的旗县,4年间要完成58万亩。坡耕地种出吨粮田

与科左中旗一马平川的平原相比,赤峰市松山区属于典型的干旱丘陵地区,河谷平川仅为总面积的1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节水增粮行动”的实施效果更加明显。

在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南平房村,5080亩项目区位于丘陵坡地上,最高处比山脚下高出100多米。山上打不出水,全靠一根3公里长的主管道从山下引上来,过去浇一遍最起码两个月,玉米产量只有800—900斤。

副乡长米宏伟介绍说,上了膜下滴灌后,整个项目区由7眼井控制,浇一遍一个星期足够,亩产翻了一番,增加到1600—2000斤,比山下的水浇地效果还好。

“太轻省了,粮食还真不少打。”南平房村小队长姚信看了十几年井,感触颇深。

他说,原来浇地各家各户得排班,黑白地浇,搞不好还打架。现在不用拿铁锨,一个人上山看看就办了。原来一亩地浇一次60元,一年浇四五次,现在一年最多70元。有的老百姓说,明年就是自己买管和膜也要上膜下滴灌。

在松山区太平地镇,镇长赵仕超有另外一个算法。他说,全镇一共建成项目区5.2万亩,每亩增粮400斤,如果按照亩产1600斤玉米算,相当于新增1.3万亩耕地。

目前,包括松山区在内,整个赤峰市正在搞一项大动作: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节水农业发展,发展玉米膜下滴灌500万亩。其中,“节水增粮行动”建设任务是260万亩,占一半以上。

据赤峰市副市长刘春成介绍,两年来,全市“节水增粮行动”完成建设任务111万亩,玉米膜下滴灌总面积今年将达到303万亩。2012年,全市玉米膜下滴灌亩均产量达1600—2000斤,亩均增产约460斤,其中保证率低的坡地亩均增产1066斤。

节水增粮增收

“‘节水增粮行动’实施两年来,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方案,严格项目监管,狠抓措施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7月,在通辽市召开的全区“节水增粮行动”现场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说,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285万亩,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大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力地促进了粮农增收。

两年来,通过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喷灌及低压管灌技术,项目区田间输水大面积实现了管道化,灌溉保证率大大提高,灌溉质量大为改善。以通辽市为例,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后,节水率高达60%以上,每眼井控制面积从80亩提高到150—280亩左右,全市两年压减机电井1.3万眼,累计实现节水3.1亿立方米。

项目区农田产量大幅度提升,初步预计亩均增产500斤,年均增产粮食15亿斤,可实现年产值约12亿元。

膜下滴灌技术将播种、铺膜、铺设滴灌带一次完成,实现了浇水、施肥、施药一体化,节水、节地、节能、节肥、节劳,提高了粮食产量,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加了粮农收入。通过两年的实践,项目区每年纯增收入10多亿元,种粮农民人均增收900多元。

保障两个安全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5个商品粮调出省区之一。201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505.7亿斤,首次进入全国前10强,人均粮食占有量首次突破2000斤。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并存,耕地亩均水量不足全国的1/3,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40%左右,特别是用水结构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土地资源丰富,农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约占全区一半以上,粮食产量约占全区82.8%。但是,这5个盟市水资源比较紧张,耕地灌溉率低,特别是一些水资源短缺地区,旱情时有发生,成为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项目区,镇长赵仕超说,2005年这里的地下水位是40米,现在降到70—90米,每年下降3—5米。

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项目区,镇党委书记齐广利说,前10年,打三四十米的井就够抽,现在要打到80米,今年旗里的3条河流和5座水库都快没水了。

据通辽市副市长孙振云介绍,该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

“节水增粮行动”的实施将对节约农业用水,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确保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一项目在内蒙古等东北4省区实施,2012—2015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800万亩,其中内蒙古的总任务是800万亩,重点是对现有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推广膜下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保障粮食安全,保障水资源安全。内蒙古“节水增粮行动”的总目标是,到2015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1万亩,实现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亿斤,年节水6.72亿立方米。

链接:内蒙古“节水增粮行动”见闻(下)——建成现代农业精品工程

链接:内蒙古通辽市实施三个10万亩连片节水增粮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纪实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