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三)辽宁省

1、水田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包括输配水工程节水、田间工程标准化模式、节水育苗(高台营养钵早育苗)、移栽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浅湿灌溉)、直播水稻高产节水栽培、微咸水利用、埝埂种豆、高效农业节水及灌溉用水管理(“三集中、二缩短”配水法及用水三级管理、预售水票、定额供水、按方收费、超量加价)等项节水技术及组装应用。

(2)技术要点

1)输配水工程节水技术:输配水工程节水采用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处理有几种形式:①黏土防渗体以黏土为防渗层,其最佳含水量控制在15%~19%,铺设厚度为15~20厘米,上面覆盖细纱或砾石保护层以防干裂。②浆砌石块防渗体,以浆砌石做防渗体,体块厚度10~15厘米,块石间缝用水泥沙浆沟抹。渠道迎面坡面按设计要求清理到足够深度,其底铺10厘米砂砾反滤层,然后砌石厚度 10~15厘米,留好上下排水孔即可。③膜料面作防渗体,根据北方地区可选用聚乙烯膜,厚度0.6~0.65毫米为宜,无碱或中碱玻璃纤维机制的油毡,埋藏深度40厘米。膜料表面铺设素土和沙砾石保护层。④钢筋混凝土板防渗体,将防渗体板中加φ6钢筋编成2.0×2.5米的钢筋网,制成防渗面板。稻田管道输水一般采用两种布置形式,即提取地下水和利用渠道自然水头进行灌溉。

2)田间工程节水技术:对于各大中型灌区,要求达到灌排自如,路林排灌规范化、标准化。标准化条田标准有两种:一是双排双灌模式,二是灌排结合模式,即农渠长300~500米,间距30~60米,斗渠要因地制宜规划。建成后条田形成干支、斗农灌排系统,做到沟沟相通,渠渠相连,排灌自如,交通方便的沟网条田。对于局部“盐碱包”农田以及宽浅式斗农渠要推平重建,彻底改造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土地连片、渠系联网、工程配套。

3)水稻节水灌溉技术:①育苗节水灌溉:主要采用软盘旱育苗和营养钵旱育苗两种方法。一是软盘旱育苗将软盘整齐摆放在做好的床面上,装入经过酸化处理的营养土,厚度约3厘米(每床约350~400千克)通床铺平,床四周用土培好,以利保水。然后浇足底水,待床面无水后将种子按要求均匀播撒到软盘中。播后立即覆盖0.5~1.0厘米的客土将种子覆盖,再将客土喷湿后插架覆盖地膜。当发芽放绿后隔天喷水,揭膜后每天浇一次足水。二是营养钵旱育苗床面比地面高20~30厘米,面宽1.8米,长10米以上的小畦,将土壤松翻、打碎、搂平、压实后浇水。播种时按10盘为一个计算单元,把营养土和种子拌均播到钵孔中,确保孔中3~5粒种子为宜,随后浇水并盖客土,铺膜。待发芽返青时要保持足够的温度和湿度,前期每3~4天喷浇一次,中期每隔2~3天浇一次,后期每天浇一次。②移栽水稻节水灌溉:主要措施有:一是“三旱整地”,即旱耙地、旱起埂、旱平整。泡田水层只需5~6厘米,比常规泡田水耙地减少水层深三分之二左右;而且泡田速度快,历时短,只浸泡3天即可拖平插秧。泡田灌水时间缩短一半;春季冷水浸泡时间短,地温上升速度快。平均地温可提高0.5摄氏度,能促进稻田早生快发,泡田期用水量比常规地节省20%~30%。采用“三旱整地”便于执行“三集中、二缩短”的配水制度,即减少了泡插期的水面蒸发和渗漏损失,又相对延长了水稻本田生长时间,为壮苗,早抽穗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为丰产打下基础。二是抛秧节水栽培,措施与方法:一手托住苗盘,一手抓起盘中带土稻苗,将稻苗均匀抛向空中,散落到田中,尚有个别密集处需人工疏散。如遇风天选择点抛,由于抛秧是常规用水的十分之一,节水是非常明显的。一般水深1~2厘米为最佳,整个生育期可保持干干湿湿灌溉,每亩节水可达100立方米左右。③水稻生育期节水灌溉:采用浅湿结合问歇灌溉技术,每次灌水田面水层30~50毫米。灌水次数视水稻不同阶段而异。从育苗到收获用水22次。其中:育苗水5次,用水量10立方米每亩,泡田抛秧期4次,用水量330立方米每亩;返青至分蘖用水5次,用水270立方米每亩;拔节至孕穗用水3次,用水量165立方米每亩;抽穗至开花期用水2次,用水70立方米每亩,灌浆至黄熟期用水3次,用水165立方米每亩。用水毛定额1040立方米每亩(从干渠渠首计量)较一般稻田节水150~200立方米每亩。④盐碱地稻田节水灌溉技术:对于种稻年限较短或新开的重盐碱区应根据耕层土壤和田间水层水质盐分状况进行合理排灌,以调节水盐浓度,全生育期宜保持浅水层,移栽至返青期保持3~5厘米。分蘖期保持4~6厘米,其他阶段视情况保持3~5厘米。在淹灌条件下,由于土壤中盐分的溶解和扩散作用,格田内水的盐分浓度逐日升高,因此,根据格田内水的盐分浓度变化,适时晾田换水洗盐,其稻田换水,最好通过田间水质化验来确定特别是水源不是利用回归水灌溉的地区尤为重要。避免盲目排水,或换水过勤,造成水的浪费。通常换水在傍晚前排除格田水,次日的上午灌水,阴雨天是换水的好时机,格田水排空接雨,无雨转晴再灌,起到晾田作用。排水要彻底,不留陈水,杜绝串灌串排,格田都应独立门户,灌排分开。

4)埝埂种豆提高土地利用率: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稻田埝埂,田间渠堤上都种上大豆,平均收大豆10~12.5千克每亩。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可以消除田埂、渠堤杂草,减轻稻田草害。

5)节水管理技术:①健全各级管理和专业机构:灌溉继续实行市、县、乡三级管理体系并强化三级专管机构,灌区内各种业务工作确定由三级专管机构分工进行管理,使之有职、有权、有责,促使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努力办成经济实体,实行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灌区经济和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合理的用水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奖罚分明,水帐定期公开接受监督,增加水费征收工作的透明度。要定期培训灌区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还要做到定期培训农民管水员,做到持证上岗。③合理的经济政策:各灌区实行了灌溉成本核算,水费按量计算超量增收,浪费罚款,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其配水方法是:实行流量包段,定额供水,预售水票,以方计费。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该模式在辽宁三个稻作地区推广,截止2002年底全省综合节水组装技术推广面积已达270万亩,粮食产量稳中有增。节水组装技术的推广应用,节水量明显提高,大大缓解了我省农业用水紧张状况,年节水量达1亿多立方米。

(4)适用条件

适宜在辽宁省及东北地区的稻作区推广应用。

2、旱田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又分为辽西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技术模式和辽东半湿润地区节水技术模式。

(2)技术要点

1)辽西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技术模式:该模式又可分为以下4种技术模式:

①坡耕地及平地大田区农业节水高产模式:在坡耕地及平地大田对低压管灌、多功能新型给水栓、渠道防渗、自动喷灌、窄短畦田间灌溉、覆膜保墒灌溉等9项技术进行了集成应用。

②水田区“一井两田”机井高效利用水资源模式:通过适当压缩耗水量相对高的水田种植比例,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大田和经济田,根据水、旱作物灌溉期不同的特点,利用控制原有水田的机井同时灌溉水田和旱田。

③高岗山丘区“经、果、粮”综合开发模式:以单井为独立灌溉单元,在山坡底部修建低压管灌工程,在山坡中部利用低压管灌的剩余水头进行二次加压喷灌,发展经济作物和蔬菜,坡顶利用喷灌高压尾水扩浇果树。

④经济发达区现代果园高效节水模式:通过优化果园种植结构,发展林下经济,建设微喷灌工程,进行自动控制和自助式量水缴费,建立以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为核心的高标准、高集成度、高技术现代化果园。

2)辽东半湿润地区节水技术模式

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采用明渠引水、方塘蓄水及水泵提水方式,灌溉形式有引水自灌、喷灌及滴灌。配套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一是在水田种植上集中温室育苗。主要采用现代化育苗技术,实施软盘育苗,统一管理。二是采用机械化插秧,利用现代栽培技术手段,实施机械化插秧、抛秧。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辽西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技术模式中的坡耕地及平地大田区农业节水高产模式实现节水17.35%,扩大单井灌溉面积0.9倍,粮食平均增产7.5%,亩增效益354.27元;水田区“一井两田”机井高效利用水资源模式扩大了单井的灌溉面积,既减少了当地机井总数量,又降低了灌溉用水量,提高了单井利用率和水资源使用效率。其中:水田节水26%,旱田节水14%,降低用水总量59.2%,扩大单井灌溉面积0.83倍,亩增效益173.6元;高岗山丘区“经、果、粮”综合开发模式实现水土资源的阶梯式开发利用。实现节水26.35%,扩大单井灌溉面积3.17倍,亩增效益312.9元;经济发达区现代果园高效节水模式实现节水38%,亩增效益370.5元。辽东半湿润地区节水技术模式,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兰河峪建设该模式的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面积3300亩,其中:药材开发1500亩,水田开发1800亩。年均实现销售收入789万元,扣出生产成本329万元,年均实现利润510万元,增加该地区的人均收入534元。通过水田、药材节水灌溉示范开发,不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改善了生产环境,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区域内农民收入得到增加。该项目的实施,带动周边农户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经济作物的种植。

(4)适用条件

该模式适宜在辽西半干旱地区和辽东半湿润地区推广应用。

3、保护地(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采用棚内膜下微喷带灌溉技术对大棚蔬菜进行节水灌溉。

(2)技术要点

将微喷带铺设在蔬菜畦上,然后覆膜,灌溉时喷射出的水流又由于顶膜遮挡滴落回田间。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这种模式较漫灌经济、增温、水分蒸发小、加之先进的农艺配套措施,暖棚亩次微灌水量仅7~10立方米,节水效果良好。同时这种模式,简单易行,微喷带也较滴灌价格低,便于一家一户的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4)适用条件

适用于设施农业大棚的蔬菜灌溉。

(5)应用实例

喀左县的羊角构乡烧锅长子村建大棚100座,新打了一眼大口井,配备了微机自动供水,安上了滴灌,当地群众在温室里种植茄子,获得亩产1000千克的好收成,平均每棚户创产值4000元,夏季又在大棚内搞蔬菜制种,又创产值2000多元,群众得到了实惠。大城子镇小河湾村民高树文建一座84米长的蔬菜大棚,配套软管微喷,种植青椒,年创产值1.9万元。

铁岭市西丰县天德镇节水灌溉工程天德镇位于西丰县北部,总面积23.7万亩,5300户,人口2.3万人,冷棚鲜瓜、西红柿是天德镇特产、水资源不足,灌溉问题困难、在市水利局大力支持和指导下,2006年采取节水灌溉措施,保证冷棚鲜瓜用水需求。于2005年10月份开始兴建,工程位于金谷村,主要建设内容:铺设主管路6000米、支管路4000米、滴灌带94万米,建设提水工程2处,大口井2眼,购置变压器3台,水泵4台套,建设6米×200米冷棚440个。工程用地1300亩,主要种植甜瓜和西红柿,年创效益46万元。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农民对节水灌溉工作非常拥护。

4、雨水集蓄利用节水灌溉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开展作物结构调整,为设施农业和经济林木配水,发展果树节水灌溉。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科学规划,合理选择工程建设模式。坚持雨水集蓄与水源工程建设相结合,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规划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力争做到工程的统一规划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具体项目的确定上,对工程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到乡镇、村屯,落实好每一项工程。

(2)技术要点

1)辽西地区采用合理选择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形式,搞好规划,将雨水集蓄与水源工程建设相结合,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节水灌溉工程,并进行作物结构调整。

2)辽中山区采用梯级拦蓄雨水集蓄工程并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发展果树和高效农业。

3)在石质山区和丘陵区,除了在沟壑上游修建谷坊、拦沙坝等保土沙工程外,主要是顺应沟壑走势,利用地形、地貌和地质等自然条件,修筑梯级坝系,进行层层拦蓄。同时强调综合配置,不但在适当的位置修建桥涵,沟通两岸居民,还在两岸导流墙的一侧修建村路,路随坝走,改变村屯的交通环境。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为山区丘陵区种植果树和高效作物提供了条件,增加了产量和提高了品质,并可向设施农业和经济林配水,增加农民的收入。

(4)适用条件

辽西及辽东的山区丘陵区以及葫芦岛市石质山区和丘陵区。

(5)应用实例

朝阳市围绕高效农业的发展,开展雨水集蓄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节水灌溉,2000年以来,全市新建雨水集蓄工程2000处,集中为1500处农业产业园区配水,其中设施农业配水1150处,经济林配水261处,为其它农业小区配水89处。丹东市根据全市水资源分布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坚持以拦蓄、提引地表水为主,开源节流并举,配套挖潜相结合的原则,2004年全市共建设雨水集蓄工程133项,新增水资源调蓄能力2078万立方米,东港市雨水集蓄工程与灌区节水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建设提水、引水工程,确保了全市96万亩水田的生产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