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该模式适合于开采浅层地下水的井灌区,单井出水量小,单井控制面积小于50亩。小白龙长度一般50~100米一节,与之配套的是小畦灌溉,每亩平均20多个小畦,畦长20米左右。随着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的提高,逐渐发展到地下低压管道输水的节水灌溉模式。这种模式尽管在节水效果上与地下管道输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接近,但是劳动强度较大。
该模式适用于所有井灌区。管道输水配合小畦灌溉模式,一般农户自备小白龙,小白龙一般每一节改为5~20米。灌水更快捷简便,灌溉时劳动强度较小,灌溉水的利用率一般在85%以上。在河北省粮食主产区主要推广这种模式,2007年底,这种模式的节水灌溉面积占全省节水灌溉面积的64%。
该模式采用设施微灌工程,一般应用半固定式,毛管部分可采取地面滴灌,膜下沟灌和渗灌或小管出流等。设施农业微灌(主要是滴灌)技术对设施农业节水、增产、增效,减少病虫害效果明显。河北省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很快,到2007年底,约有600万亩设施蔬菜,现已发展有29.6万亩的设施农业微灌工程,还有很大的节水空间。对地表水、地下水开采困难的地区,结合集雨工程,采取滴灌技术发展设施农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区域,设施微灌技术应用力度大。这种模式也是河北省今后重点推广的节水措施之一。
该模式一般采取半固定式喷灌,如利用集雨工程,可采取更节水的微灌形式。河北省山区面积大,自然光热条件较好,适合多种经济林果、经济作物、措施蔬菜等高效作物产品生产。但是,山丘区一般地形复杂,干旱缺水是山丘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且采用地面灌溉困难,但适合喷灌或微喷等灌溉措施。
该模式采取完善工程配套,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平整土地,重新确定沟渠规格,采用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对于大型灌区的主要进出口,实施自动计量控制系统。河北省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873.6万亩,但是渠道防渗面积452.7万亩,衬砌率低,尤其是大多数灌区主干渠道年老失修,渗漏损失严重。同时,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也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区域。由于田间工程部分以群众投入为主,是当前节水灌溉最薄弱的环节。对这类灌区在对干、支渠等输水工程进行防渗的同时,对田间工程进行节水改造。通过近几年大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从“十一五”初期的0.49提高到0.52。灌区除工程节水潜力大外,管理节水潜力更大,在灌区采取节水灌溉制度,并与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相结合,不仅大大减少田间水量损失,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在节水同时灌区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与总产量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该模式主要内容为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在时间上及空间上的联合调度。渠灌部分进行适度防渗输水,井灌部分采用管道输水;田间采取长畦改短实施小畦灌溉。以优先利用地表水,不足时用浅层地下水补充。井渠结合灌区,渠道通常都有引水补源的作用,因此田间渠道除确有必要的渠段外,一般不宜采取防渗措施。建立机井系统,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咸水,是综合治理、调控水盐运动的关键。按水文地质条件均匀布井,与农渠结合,井距200~300米,深10~100 米,单井出水量10~40 立方米每小时。开采的地下水一般为浅层水和微承压水,低压管道输水,可入农渠,也可直接接“小白龙”入田,并实施小畦灌溉;在薄层淡水砂层上有黏土层的地方,可以打真空井,真空井用塑料软管输水直接入田;农渠从支斗渠提取蓄存的地表水灌溉,做到井渠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