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四)内蒙古自治区(牧区)

1、家庭草库伦节水灌溉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工程节水措施、农艺节水措施和管理节水措施,以及饲草料的综合栽培技术、围栏和防护林等。该项模式主要是在一些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沙质草场或居住相当分散出水量较少的高平原地区,以户为单位,在自家承包的草场内,选择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小面积灌溉饲草料地建设。主要节水工程措施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或采用小型喷灌。配套的技术措施有:草地围栏,防护林带建设,人工牧草综合节水栽培技术,以及饲草料的加工、青贮技术等。

(2)技术要点

灌溉面积以20~50亩为宜,种植结构一般为防风林带:优质人工牧草:青贮饲料:精饲料作物:蔬菜比例为1:6:4:4:1;防风林带宜乔灌结合,二乔二灌或三乔二灌,宜高矮结合,形成疏透结构,林带间距取当地成年乔木的20~25倍。优质人工牧草应选择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或披碱草、老芒麦、早熟禾、燕麦,播种量1~2千克每亩,播深1~2厘米。青贮饲料作物应选用专用青贮玉米、贮饲兼用玉米;精饲料作物应选用饲用玉米。灌溉工程户建户管户用,为促进该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或地方政府应给予适度建设经费补贴。灌溉管理宜采用非充分灌溉技术,在灌好播前水的基础上,视降水情况,豆科牧草须灌好分枝水、开花水;禾本科牧草或饲料作物应灌好拔节水、抽穗水、开花水,精饲料作物灌浆水也十分重要。对于干旱荒漠草原关键的生育期(豆科牧草的分枝、开花期,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拔节、抽穗期)应灌2水甚至以上。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技术,结合非充分灌溉、农艺措施等综合节水增产技术,较传统的土渠灌溉,节水30%以上,增产20%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35%以上。较天然草地产草量可提高20~60倍。

(4)适用条件

地下水埋深不超过20米的沙质草地,或地下水埋深不超过50米、地下水位埋深小于20米的高平原干旱半干旱草场。牧民居住极度分散,草畜矛盾尖锐,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的地区。土壤以沙壤土、壤沙土、壤土为宜。

(5)应用实例

这一模式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的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以及浑善达克沙地正镶白旗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其中鄂托克前旗发展节水灌溉家庭草库伦10375处,计68万亩,户均灌溉饲草料地65.5亩,年产饲草8万千克、饲料1.56万千克,可保证435羊单位的牲畜一个冬春的舍饲半舍饲养殖的饲草料需要,使全旗1400万亩天然草场生态环境实现逆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沙日盖嘎查68户牧民,在嘎查党支部的带领下,以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为突破,走建设养畜的道路。近年来节水灌溉家庭草库伦建设总投资54.6万元,其中牧民自筹29万元,建成灌溉家庭草库伦87处,总面积1520亩,户均22亩,青贮玉米产量4260千克每亩,饲料玉米产量650千克每亩,使全嘎查牲畜冬春实现了舍饲半舍饲,有效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999年该嘎查虽遭遇春夏秋三季干旱,如东又遭受近20年不遇的雪灾,嘎查4410头(只)牲畜均安全过冬,无一损失,基础母畜保育率、子畜成活率均达到100%。冬春舍饲休牧,使嘎查4.1万亩退化天然草场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嘎查牧民哈斯,全家4口人,2个劳动力,承包草场1200亩,1996~2000年在草场围栏的基础上,先后投资8万元打机电井2眼,发展家庭饲草料地半固定喷灌70亩,其中50亩种植了沙打旺、紫花苜蓿、草木樨等优质牧草,亩产优质鲜草4000多千克,20亩种植饲料玉米,亩产510千克。全家10头奶牛、200只羊基本上做到了舍饲圈养,近年来每年人均收入4000多元,效益显著。

乌拉特中旗友谊嘎查牧户斯日古楞,全家4口人,2个劳动力,上世纪80年代因草畜双承包,牲畜饲养数量大幅度增加,导致了草场严重退化沙化,每年冬春需到100多千米以外的农区购买农作物秸秆供牲畜越冬渡春饲养需要。1992年在自己承包的3000亩草场内投资2万元进行草原基本建设,先后打大口井1眼,购买12马力柴油机和农用水泵以及其他农机具,发展灌溉饲草料地25亩,当年种植10亩谷草,7亩青贮玉米,5亩紫花苜蓿,3亩胡萝卜,收获饲草料6万余千克,初步解决了冬春牲畜补饲需要。1998年以来在旗水利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再次投资2万元购买喷灌机,建设半固定喷灌系统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种植面积增加到30亩,饲草料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加。虽然家畜饲养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是丰富的饲草料供应有效的提高了牲畜出栏率,2000年以来,每年出栏牲畜310头(只),家庭年收入7万多元,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由于牲畜冬春舍饲圈养,天然草场利用率明显减轻,草原生态得到好转。

2、牧区“五个一”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工程节水措施、农业节水措施和管理节水措施,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自动化供水技术、饲草料加工贮存技术、畜群基本建设措施等。“五个一”即每牧户牧民在自家承包的草场内打1眼机电井,建设1块40~50亩的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1座15立方米水塔,修1座30立方米青贮窖,建1座80平方米舍饲暖棚;以及围栏、防护林带等。

(2)技术要点

根据当地地下水资源状况和畜群规模,其技术指标如下:机电井井深以50~100米为宜,地下水埋深小于30米。饲草料地30~50亩,每只羊0.2亩,节水灌溉形式以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中小型喷灌为宜;配套进行围栏、防护林带建设。水塔容积10~20立方米,青贮窖20~50立方米,舍饲暖棚50~100平方米。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技术,结合非充分灌溉、农艺措施等综合节水增产技术,较传统的土渠灌溉,节水30%以上,增产20%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35%以上。较天然草地产草量可提高30~80倍。牲畜繁殖成活率提高50%,畜牧业产值提高20%以上。

(4)适用条件

该模式适宜在高平原干旱荒漠草原应用。应用条件:地下水埋深30~70米,动水位埋深小于30米;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土层较厚,适宜饲草料种植;且牧民收入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水利、畜牧、草原各部门相互协作配合较好的地区。

(5)应用实例

杭锦旗草场属于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两大类草地。2007年全旗草地总面积190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1755万亩,退化草地105万亩,沙化草地45万亩。全旗草场适宜载畜量为20亩每羊单位,适宜载畜总量为:暖季120~150×104羊单位,冷季60~85×104羊单位,超载30%。20世纪末该旗针对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分布差异悬殊,地表水资源贫乏;草地资源广阔,生产能力低而差异较大,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独创了牧区水利“五个一”工程,以其显著的效益成为当地牧区广泛推广的一种模式。到2007年共建成“五个一”工程1000处,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4.25万亩,每年饲草料生产能力为4980万千克和饲料190万千克,可以满足30万羊单位牲畜冬春季舍饲圈养需要,受益人口4.62万人,受益草场面积520万亩,占该旗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0%,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杭锦旗巴音额日和图嘎查牧民宝音,1998年开始进行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到2002年发展灌溉饲草料地40亩,2003年在旗水利局的指导下进行“五个一工程”配套建设,在已有机电井工程的基础上,发展高标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40亩。配套建设水塔1座,容积15立方米,人畜饮用水实现了自来水化;建青贮窖1座,容积40立方米,舍饲暖棚1座,面积100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家庭牧场。

灌溉饲草料地种植饲料玉米15亩、青贮玉米10亩、紫花苜蓿10亩,防护林以及蔬菜等5亩。其产量水平,青贮玉米4500千克每亩,饲料玉米560千克每亩,紫花苜蓿720千克每亩。生产的饲草料完全可以满足400只羊冬春舍饲养殖需要,使草原生态初步实现好转,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杭锦旗锡尼其日格嘎查牧民小巴特尔,全家5口人,3个劳动力,承包草场5000亩。2003年在水利局的指导下自筹5万元,国家支助3万元建设“五个一工程”,发展高标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40亩。配套建设水塔1座,容积18立方米,人畜饮用水实现了自来水化;建青贮窖1座,容积40立方米,舍饲暖棚1座,面积80平方米,初步形成基础设施配套的现代家庭牧场,促进了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

灌溉饲草料地种植饲料玉平方米0亩、青贮玉米10亩、紫花苜蓿7亩,防护林带等3亩。由于精心管理,及时灌溉,青贮玉米产量达到5200千克每亩,饲料玉米产量达到650千克每亩,紫花苜蓿收获2茬,产量在700千克每亩以上。所生产的饲草料除能够满足自家500只羊冬春舍饲圈养需要外,余草出售给当地缺草的牧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3、规模化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经营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农艺节水措施和管理节水措施,以及人工草地建设、饲草料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草地围栏和防护林带等。主要节水灌溉工程形式采用大型时针式喷灌系统、平移式喷灌系统,或采用卷盘式喷灌系统。如采用地表水灌溉时也可采用渠道衬砌节水灌溉形式。水源工程可开发利用地下水,也可采用有坝、无坝引取地表水作为灌溉水源。在采用地表水时,视水质情况设置必要的沉淀过滤设施。在灌溉管理上应采用非充分灌溉技术,并大力推广采用先进的农艺、草业栽培技术。

(2)技术要点

灌溉面积在5000亩以上,所生产的饲草料除部分用于自己饲养使用外,其余以微利薄利的原则供给临近牧户,作为牲畜舍饲补饲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客观上形成了当地防灾抗灾饲草料的生产基地。人工牧草与青贮饲料的种植比例为3~4:6~7,并配套进行围栏、防护林带、田间生产道路建设。在一些热量条件不足,或人力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也可全部种植多年生优质人工牧草。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采用大中型机组式喷灌系统时,结合非充分灌溉技术、农艺节水技术措施,灌溉水利用率可达到80%以上,水分利用率可提高30%以上。产草量可较当地天然草地提高30~80倍。采用渠道衬砌,地面灌溉时,结合关键灌水期灌溉、农艺技术措施时,灌溉水利用率可达到60%以上,水分利用率可提高20%以上。产草量可较当地天然草地提高20~60倍。

(4)适用条件

有稳定的地表水源,且水质状况较好,如能够具有自压水头则可显著降低运行成本,更为理想。采用地下水做水源的时候,单井出水量大于50 立方米的地区较为理想;当单井出水量不足50 立方米的地区应采用多井汇流技术,按灌溉系统要求,进行机泵配套时最好配套变频控制系统。

(5)应用实例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沃原奶牛场万亩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腹地,锡林浩特市东北5千米。基地始建于1999年,工程总投资3600万元,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节水设备有维蒙特圆形喷灌机17台,卷盘喷灌机12台。共建设水源井64眼,铺设输水管道30千米,建设输变电线路40千米,配套大型农机具86台(套),田间防护林1300亩,田间作业路20千米,已形成水、草、田、林、路配套齐全的国内一流的大型井灌饲草料基地。工程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250万立方米左右。2009年,沃原奶牛场万亩饲草料基地种植总面积1.73万亩,其中青贮玉米0.5万亩,青谷子0.48万亩,蔬菜等作物0.75万亩。青贮玉米亩产5000千克,总产2500万千克;青谷子亩产1100千克,总产528万千克;年总产优质牧草3028万千克,折合青干草1009万千克,年实现产值1800万元,利润600万元。所产饲草料相当于34万亩天然草场的产草量,能满足生态移民区及周边地区1000多户,1万多头奶牛的饲草料需求,同时可使85万亩天然草场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基地在种植高产饲草料前,与基地周边1000多户牧户签订购销合同,按每公斤0.10~0.15元的合同价出售给牧户,每公斤比市场价格低0.08元,有效平抑了锡林浩特市的饲草价格,周围地区牧民少支出购草款200万元左右。既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牧民的利益,又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孪井滩灌区位于阿左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市南105千米,地处贺兰山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带,地势平坦开阔,日照充足,平均气温8.3摄氏度,大于等于10摄氏度积温3392摄氏度,无霜期165天,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孪井滩灌区1993年竣工,1998年6月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灌区从宁夏中卫县境内提取黄河水,通过4级泵站提水,总扬程208米,经43.85千米干渠输水到达灌区所在地。工程总投资1.3亿元,共计安装机泵24台套,总装机20790千瓦,工程设计流量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6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25万亩,到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一个生态移民区。灌区从1994年以来共接受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戈壁以及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1725户,7400人;安排国营农牧场下岗职工2500人,目前灌区总人口1.5万人。2002年以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输水渗漏损失,干支斗渠全部进行了混凝土衬砌,衬砌总长度364.5千米。2005年以来对农毛渠进行衬砌改造,到目前完成农毛渠混凝土衬砌近100千米。历经近20年的建设改造,灌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渠系水利用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率近75%。灌区作为内蒙古西部最大的牧区饲草料基地,有效的保证了项目区和周边地区近10万头(只)牲畜舍饲休牧养殖的饲草料需要,有效的保护了草原生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4、联户开发饲草料地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包括水源工程建设,工程节水措施、农业节水措施和管理节水措施,以及人工草地建设和饲草料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此外需配套进行围栏、防护林带配套建设,面积较大的还需进行生产路配套建设。该模式由多户牧民自发联合,或由乡、村行政组织协调多户牧户牧民,选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草地,进行较大规模的灌溉饲草料地建设,一般每户平均20~50亩,或每个羊单位牲畜平均0.2亩左右。节水灌溉工程形式一般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半固定喷灌、或采用大中型机组式移动喷灌系统。并配套牧草栽培、农艺、管理等技术措施。

(2)技术要点

灌溉面积在500亩以上,所生产的饲草料可保证种植牧户舍饲禁牧牲畜饲养需求。人工牧草与青贮饲料种植比例为3~4:6~7;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精饲料种植比例应控制在30%以内;热量条件不足或劳动力匮乏的地区,也可全部种植多年生优质人工牧草。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采用大中型机组式喷灌系统时,结合非充分灌溉、农艺技术措施时,灌溉水利用率可达到80%以上,水分利用率可提高30%以上。产草量较当地天然草地提高30~80倍。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或半固定喷灌系统时,结合管理、农艺节水灌溉技术,灌溉水利用率可达到70%%以上,水分利用率可提高20%以上。产草量较当地天然草地提高20~60倍。采用渠道衬砌,地面灌溉时,结合关键灌水期灌溉、农艺技术措施时,灌溉水利用率可达到60%以上,水分利用率可提高20%以上。产草量较当地天然草地提高20~60倍。

(4)适用条件

具有一定的地表水资源条件,或者地下水资源丰富,具备相对集中开采的资源条件。

(5)应用实例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罕尼乌拉嘎查位于锡林郭勒草原中部典型草原地带,因连年干旱超载,草场退化严重。牧民阿拉塔于1988年开始种植节水灌溉高产饲草料,以后逐年扩大建设规模。2008年由阿拉塔发起组织周围5户牧户成立节水灌溉高产饲草料地合作组织,目前该组织共有大畜150头,小畜1400只。共种植节水灌溉高产饲草料地240亩,配套水源井3眼,喷灌机2台(套),拖拉机1台,打搂草机1套,旋耕机1台,播种机1台,捆草机1台,总投资35万元,其中牧户自筹30万元,政府补贴5万元。饲草料地由阿拉塔统一进行管理,统一分配。2009年基地种植240亩青谷子,平均亩产1000千克,年可收获青谷子24万千克,相当于8000亩草场的产草量,有效地解决了6户牧民所养牲畜越冬渡春饲草料问题,使8000亩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每年还可减少牧民购草款近10万元。

内蒙古四子王旗沙布嘎嘎查位于阴山北部的内蒙古高原中部荒漠草原,嘎查共有天然草场7.89万亩,2002年共有牧户110户,牧民320人,饲养大畜1000头、小畜20000只。20世纪90年代由于超载过牧,草场退化沙化日趋严重,面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畜矛盾日益尖锐的实际,嘎查领导积极带领广大牧民走发展草原灌溉,建设养畜的道路。1992年以来,在旗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实现草场围栏的基础上,先后在塔布河上修建滚水坝结合截伏流工程1处、打机电井1眼,在引洪淤灌天然草场的同时,发展灌溉人工饲草料地2500亩,其中种植青贮玉米1000亩、饲料玉米500亩,优质人工牧草1000亩。在引进种植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下,嘎查全体牧户以种保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2000年以来,每年生产优质饲草300多万千克,饲料40多万千克,结合饲草料的青贮、氨化处理,基本解决了嘎查全体牧户冬春季牲畜舍饲圈养饲草料需要,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生态。

5、人工草地自压喷灌、管灌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由于灌溉系统需要具有较为稳定的水源水位,故该模式主要包括:山区河道地表水拦截工程(水库),管道输水工程和调压减压工程,节水灌溉措施和节水灌溉管理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饲草料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围栏和防护林建设技术等。

(2)技术要点

灌溉规模应在2000亩以上,水源水位相对高差不应大于10米,输水距离应在10~30千米之内。饲草料地地面高程与水源水位高程在30米以上。当水位高差大于喷灌系统(或管灌系统)压力需要时需增加调压减压工程以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土壤结构较好,肥力水平较高,土层厚度50厘米以上。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时,结合管理、农艺节水灌溉技术,灌溉水利用率可达到80%以上,水分利用生产率在2千克每立方米以上。饲草料产量一般较当地天然草地提高20~40倍。采用固定或半固定喷灌系统以及大中型机组式喷灌系统时,结合非充分灌溉、农艺技术措施时,灌溉水利用率可达到85%以上,水分利用生产率在2.5千克每立方米以上。饲草料产量较当地天然草地提高20~50倍。

(4)适用条件

山前具有较为平坦的可发展为集约化生产的灌溉饲草料地的土地资源,输水距离小于30千米,土质较为肥沃,土层厚度应在40厘米以上。山区河流水资源较为稳定,必要情况下需要具有兴建多年调节功能水库工程的建坝条件。具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供从事饲草料生产需要。

6、太阳能风能提水饲草料地节水灌溉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主要包括:太阳能或风能发电装置,直流逆变及功率跟踪装置,输水及蓄水池工程,喷灌或管灌工程,发电、提水及灌溉控制系统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工饲草料种植管理技术,管理节水技术等。

(2)技术要点

风力或太阳能提水站周围应没有遮阳或阻风障碍物。为提高灌溉保证率,需配套建设一定容积的蓄水池,蓄水池容积应与灌溉控制面积相适应。一般饲草料控制面积5~20亩,地下水位埋深应小于20米,动水位应在30米之内,蓄水池容积应在50~100立方米之间。蓄水池容积增大虽可提高灌溉保证率,但相应的投资增加较多。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采用该项技术,灌溉饲草料地应实行非充分灌溉,在降水量在200~300毫米之间的干旱荒漠草地,产草量一般可增加20~30倍以上。其节水效果与通常的喷灌、管溉相同。由于不需燃油或电力消耗,其运行费用可降低40%~60%。

(4)适用条件

具有丰富的太阳能或风能资源。太阳能提水灌溉,年日照小时数应大于2800小时,年太阳能辐射总量应大于5000米J每厘平方米,最大连续无光照时间小于等于72小时。风力提水灌溉,年平均风速3.5米每秒,有效风能密度储量40瓦每平方米;年有效风速时间大于3000小时,最大连续无有效风速时数小于100小时,30年一遇最大风速小于40米每秒;盛行风向的风频应大于40%,次盛行风向的风频应小于25%,盛行风向比较稳定。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水源井距太阳能(或风能)提水系统的距离不大于10米;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动水位应在30米之内。单井出水量稳定,应在10立方米每小时以上。蓄水池池底高程应高于灌溉饲草料地,当采用低压管灌时应高于3米以上,采用半固定喷灌,应高于25米以上,且应采用低压低仰角喷头。系统管理人员应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大型的太阳能风能提水灌溉系统应设置专门管理人员。灌溉系统应以高标准节水灌溉为好,最起码应配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

(5)应用实例

内蒙古四子王旗王府三队的王江山,2004年建成太阳能、风能互补节水灌溉系统1套,配套2千瓦太阳能电池板和3千瓦风力发电机,建设30立方米蓄水池2座。节水灌溉系统采用低压管灌,蓄水池池底高程较灌溉饲草料地高5米。灌溉控制面积20亩,主要种植青贮玉米、草谷子等优质人工牧草,种植比例4:6。每年灌水3~5次,灌水定额30~40立方米每亩。灌溉饲草料地产草量是当地天然草地产草量的30多倍,较好的解决了该户牧民300多只羊的冬春舍饲补舍所需饲草饲料,保护了草原生态。

7、山前天然草地自流引水衬砌渠道排管出流节水灌溉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主要包括:出山口地表水资源截引工程、渠道衬砌工程,以及天然草场改良技术措施和草地围栏工程。这类形式一般由乡、村行政统一组织进行建设、管理,或由乡、村组织出面协调多户牧民组织用水协会,在山前选择坡度较缓,且较为坡向均一的天然草地,在山间天然河道上建坝引水或采用无坝引水方式,经衬砌渠道或管道引地表水到山前天然草地发展草地灌溉。渠道一般采用矩形或梯形断面,并采用混凝土衬砌。配水渠道间距一般在200~500米之间,沿等高线布置。灌水方式采取在距堤顶部20~30厘米处安装一排PVC或PE出水管(出水管为Φ50毫米),将水引入渠旁的天然草场内进行连续性的小管径出流顺坡漫灌。PVC或PE管安装间距依天然草场坡度而异,间距一般控制在5~10米之间。为减轻天然草场地面冲蚀,在小管出水口处设置直径30~50厘米,深20厘米的卵碎石防冲坑。为大幅度提高天然草场产量,达到节水增产目的,应结合进行天然草场综合改良,一般采取补播优良牧草+切根松耙+施肥(农家肥或化肥)以及节水管理技术措施。

(2)技术要点

天然草场需要坡度均匀,灌溉渠道间距不应大于500米。当坡度不均时,渠道应沿等高线布置。天然草场坡度应大于1每200,天然草场土层厚度不小于30厘米,植被盖度应在50%以上。出水管直径5~10毫米,出流防冲坑卵碎石应级配合理,以不被水流冲走为宜。补播优良牧草应以当地优质草种为宜,上下繁结合,禾、豆、菊科混播,播种量1~2千克每亩。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采用这一技术模式,一般渠道水利用率可提高20%~40%,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5%~30%。可使渠道控制范围内60%~80%的天然草场得到灌溉,结合灌溉水的入渗补给,地下水位的回升,产草量可提高50%以上甚至5倍以上。如结合天然草地综合改良技术,产量可提高10倍以上。

(4)适用条件

具有较好的自流引水条件,且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天然草场坡度均匀性好,且距引水点距离较近,一般不应大于10千米。

8、天然草场引洪淤灌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主要包括河道引洪运洪工程、渠道衬砌工程、天然草场改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措施等。

(2)技术要点

该类工程一般工程规模较大,灌溉控制面积相对较多。工程建成后由专门的运行管理机构进行工程管理。采用引洪淤灌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草地产草量,需要具有大面积开阔平坦的天然草场,且退化沙化较为严重,草场盖度小于不足30%。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采用这一技术模式,一般可有效地开发雨洪资源,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天然草地产草量。一般水资源利用率可提高30%以上。工程控制范围内的天然草场经过连续2~3年的淤灌,产草量可提高3倍以上,甚至10多倍。如结合天然草地改良技术,产草量可迅速提高10倍以上。

(4)适用条件

该类模式主要适用于多泥沙河道的二级阶地以及河漫滩,引水距离一般不大于20千米。河道具有较好的取引水条件,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且泥沙含量较高,水质富含有机质。坡度均匀,土层厚度在20厘米以上,原生植被具有较高的潜在生产力。

(5)应用实例

西辽河流域达林台草原灌区是目前我国尚存的较大型的草原灌区之一,灌区主要依靠雨洪资源发展天然草场淤灌。灌区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南部西辽河北岸,依托西辽河海日苏引水枢纽,将西辽河水引入盐碱、沙滩,通过连续几年的引洪淤灌,逐渐地将15万亩退化沙化的天然草地发展为我国为数不多的草原灌区。灌区引水干渠长24千米,支渠20条,各类渠系建筑物50多座。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其中林(人工林)草(天然草地)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60%,玉米等饲料作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占40%。目前灌区发展林草灌溉9万亩,饲料玉米灌溉2万亩,水稻、葵花等经济作物4万亩,年产优质牧草2250万千克,饲料1000万千克,在有效提高草场生产能力的同时,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提供了有效保障。灌区自1972年兴建以来,边建设边发展,从最初不足2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5万亩。2006年开始在国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资金的支持下,将原有的80多千米土渠进行了混凝土渠道衬砌。渠道衬砌断面采用梯形断面。经过渠道衬砌和建筑物配套,使得渠道水利用率提高30%以上,灌溉效益提高40%以上。

内蒙古翁牛特旗小响水引水治沙工程位于西拉沐沦河上游北岸。1997~1999年翁牛特旗政府筹集528万元在西拉沐沦河支流—响水河上修建拦河引水枢纽,枢纽工程5孔4闸,净宽40米。涉及因水流量30 立方米每秒,引洪渠道总长11.8千米,工程控制面积2万亩。2000年对原建土渠进行衬砌改造,育林种草。引洪淤灌使原有沙化严重的流动般流动沙地成为高产饲草料生产基地。淤灌后的天然草地有机质提高到1.3%以上,肥力水平普遍提高1倍以上。草地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40%以上,产草量由原来的不足10千克每亩提高到200千克每亩左右,年增产优质牧草4000万千克。原先高低不平的沙地变成平坦、高产的草地,且为人工种草育林奠定了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