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十二)江西省

1、田间U形渠道防渗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采用先进的砼预制U型渠衬砌技术,装配式渠系配套建筑物、量水技术等,在支斗农毛渠系安装量水设备。U型渠断面上口宽尺寸分别为70厘米、60厘米、50厘米、40厘米和30厘米,采用先平面振捣后机械弯曲成型,构件薄,厚度仅2.5厘米~3厘米。实行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达到田间输水有渠,分水有闸,机耕有道,量水有表。在完善田间输水、配水、灌水各个环节,形成灌溉网络的基础上,推广应用节水增产的农田灌溉技术,实现农田优化配水,扩大灌溉效益,为灌区支、斗、农、毛渠系配套,建设吨粮田,为大面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要点

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田间渠道输水效率;改进田间灌水技术,杜绝串灌、大水漫灌。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加强渠道量水设施建设,提高灌区的用水管理水平;工程建设严格执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等。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采用该模式建设的项目区修建U型渠后渠道输水能力明显增强。渠道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8提高到0.96以上,节水效果明显。同时,砼U型渠省工、省料、节省渠道占地。砼U型渠道流速快,过水断面小,施工工效高,速度快,质量好。用砼量远小于建设同样过水量的梯形渠道,大量节约投资;同时砼U型渠道的渠口窄,使得渠道占地面积仅为梯形渠道的1每2左右,节约了土地。有效提高灌溉水使用效率,促进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复种指数,作物能够得到适时灌溉,改善了作物品质、提高了作物产量,农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

(4)适用条件

适用大型灌区斗渠以下、中型灌区支渠以下以及小型灌区田间渠系,且水源充盈的平原、浅丘自流灌区。

(5)应用实例

南昌县八一乡南江村结合当地实际,以节水增效为主攻目标,重点解决渠道防渗和渠系建筑物配套技术,建设高标准的支斗农毛渠系配套系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通过渠系配套建设,有效减少渠道渗漏量75.5%,节水27.2万立方米,扩大和改善下游灌溉面积400余亩;促进了水稻增产,稻谷亩产由试验区建设前三年平均678.5千克,提高到建成后的平均亩产733.1千克,增产粮食120694千克;由于渠系整治配套缩小了渠道断面,加快了流速,提高了渠道水位,减少了用水高峰期的提灌面积340亩,年节约用电13430度;同时,大大提高了灌水效益,改变了以往高峰期设卡堵水,争水抢水现象,减少了用水纠纷。随着试验区的建成,节水增产效益的发挥,有了充足的水源,促进了渔业的发展,开发精养鱼池325亩,年产鲜鱼81250千克。人均年收入较试验区建设前提高268.55元人均每年。试验区范围内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渠道衬砌后,水质变清了,引用渠道水源在村口修建了水池,方便了群众洗衣、洗澡,改善了村里的用水卫生。

2、水稻灌区末级渠系防渗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利用性能完善、机械化程度高的升ZYB-1型砼构件成型机,并结合现代U型渠产品制作技术,实现了全U型、半U型构件的工厂化生产,保证了构件质量、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克服了早期产品容易变形的缺点。由于砼U型渠道表面光滑、糙率小、流态好,输水能力强,有效减少了渠道水流不畅、输水难的问题。

(2)技术要点

预制砼U型渠处于干湿交替,冻融变化和温差大的工作条件下,砼需要有较好的强度和耐久性;又由于砼U型渠边坡陡,要求砼有较小的和易性,以便振捣,抹平;同时,要求具有较小的吸水性,以便获得高质量的砼和良好的表面。因此,在生产预制砼U型渠时,必须严把质量关,使构件具有不透水性、耐冻性和足够的强度。安装施工是预制砼U型渠构件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到砼U型渠构件的应用效果。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末级渠系经过节水改造综合整治后,渠系水利用系数明显提高。各典型斗渠田间系数在进行节水改造后均有很大提高,提高量均达到0.14以上,提高率在17%至21%之间。稻田在节水改造后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早稻在渠道节水改造后粮食亩产达到405.8千克,较节水改造前增产35.8千克每亩,增产比率达到9.7%;晚稻在渠道节水改造后粮食亩产达到500.0千克,较节水改造前增产165.0千克每亩,增产比率达到49.2%。

(4)适用条件

适用大型水稻灌区末级渠系,且水源充盈的平原、浅丘自流灌区。

(5)应用实例

武阳镇位于南昌县,赣江支流抚河东岸,属赣抚平原灌区西总干渠二干渠中游,该镇总面积61平方公里,示范区控灌面积8962.40亩,以水稻种植为主,基本上是种植双季稻。武阳镇近80%的农田由二干渠提供水源,通过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后,示范区年用水量由原来的467.40万立方米降至389.40万立方米,降低16.7%,亩均节水87.03立方米,增加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200亩。稻田在节水改造后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早稻在渠道节水改造后粮食亩产达到405.8千克,较节水改造前增产35.8千克每亩,增产比率达到9.7%;晚稻在渠道节水改造后粮食亩产达到500.0千克,较节水改造前增产165.0千克每亩,增产比率达到49.2%。部分农田由完全提灌变为用水高峰期部分时段提灌,有效减少了提灌电费支出,由节水改造前的35元每亩甚至更多,变为节水改造后的不足15元每亩,节省电费支出比率达50%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有效减少了当地农民投资投劳用于工程的维修,减少灌溉用工时间,增加了外出务工时间,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实现了排灌分家,修建了机耕道,解决了过去道路不通,下雨农田一片沼泽的现象,达到了保肥节水的目的,确保了农田高产高效。

3、经济作物喷灌节水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是采用喷灌技术使土壤水份经常保持作物需水的最佳状态,调节田间小气候,避免产生地表径流,注意喷洒水的均匀度,同时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推广适量勤灌的喷灌制度。

(2)技术要点

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地洒落在农田,达到灌溉的目的。地埋管道采用PVC管,喷头通常选择工作压力较低,喷洒均匀度高、雾化程度较高,打击强度较小。当水泵位置较低时系统设置逆止阀,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喷灌可以改变田间小气候,降低夏季气温,提高湿度,击落茶尺蠖和茶小卷叶蛾等茶虫,减轻幼龄茶园受旱程度,提高成龄茶园茶叶产量,经济效益明显。在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进行喷灌,低丘红壤茶园最高增效可达533元每亩,投资2年即可收回。

(4)适用条件

几乎适用于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它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

(5)应用实例

婺源县赋春茶园高效节水喷灌工程是2008年中央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补助资金扶助项目,项目总投资678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00万元。经过半年多的施工建设,2009年已经完成了总工程量的75%。金山茶园连片500亩喷灌设施已于2009年6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另一连片700余亩茶园喷灌网络也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国庆节前后可建成投入使用。婺源县水利局严格管理、精心组织,选择了有水利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克服了高温困难,处理好开挖与采茶的关系,把好设备与管材的质量关口,出色地完成了设计任务。金山茶园连片500亩喷灌工程建好后,刚好赶上今年7、8月份严重干旱,喷灌工程发挥了明显的抗旱效果,已建喷灌的茶树发夏秋枝量比未建的茶园高50%左右,带来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烟雾缭绕的喷灌水雾,成为了茶园观光的又一道胜景,吸引了许多游客专程来此观光。

4、蔬菜喷灌节水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取消了农渠、毛渠、田间灌水沟及畦埂;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有利于抢季节、保全苗;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大大减少了田间渠系建设及管理维护和平整土地等的工作量;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

(2)技术要点

安义县黄洲镇内开挖并用砼衬砌了2条长8000余米的主排渠,对原灌区的1、2、3、4支渠进行了改造并用砼预制块进行渠道防渗建设,对公路两边的600亩蔬菜地进行了喷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建立了良好的排、灌系统。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喷灌节水效果显著,水的利用率可达80%。一般情况下,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可达50%;作物增产幅度大,一般可达20%~40%;增加了15%~20%的播种面积;减少了农民用于灌水的费用和投劳,增加了农民收入;避免由于过量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潜育化。

(4)适用条件

适用于大面积蔬菜、果树等。

(5)应用实例

安义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整合各渠道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走市场化运作之路,引进外资企业在该县黄洲镇打造了辐射10000亩、核心区面积3048亩的无公害有机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实施前黄洲镇当地农民年纯收入才1500元,进行喷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后,即节约了灌溉用水又有利于蔬菜的生长、高产。经测算,园区内一年种植蔬菜8~10次,需用水每亩1500立方米,喷灌建设后每亩用水571立方米,节约水量达三分之二。渠道防渗措施后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2提高到0.7以上。黄洲镇采用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9200亩,示范区内有机蔬菜种植面积3048亩,蔬菜产品出口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香港等地,深受西欧及香港市民的青睐,并冠以“江西菜心”的美誉,供不应求,年外销蔬菜2000余吨,出口创汇130万美元,创产值1680万元,填补了江西无蔬菜出口的历史空缺,并被列为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蔬菜特贡基地,也使当地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示范区的建立,给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找到了一条途径,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突破,实践证明,该项目的实施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带动了周边乡镇的老百姓开展节水灌溉工作的积极性。

5、赣南丘陵山区脐橙果园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是采用机械化的喷、微技术,对脐橙果园进行节水灌溉和施肥、施药,调节小气候,促使脐橙高产优质。

(2)技术要点

机械化节水灌溉目前主要应用的技术有喷灌技术,微灌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等,脐橙是需要立体给水的植物,在果树生产中,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满足喷施液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调节果园小气候,在高温季节进行树上喷灌,使果树降温等农艺要求,促进果实着色,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减轻某些病害的发生。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一是省时省工又省钱。可节省人力93.3%,节省时间62.5%,轮灌周期减小。二是节水方便又快捷。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节水,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是利用机械动力进行提水,通过铺设到果树底下的管网进行浇灌,简单方便又快捷,还能比常规浇灌节水2每3。三是促产增收增效益。可增产20%,优质果比例70%以上,商品率高。

(4)适用条件

适合降雨季节分配不均,时空分布极不均,汛期降水集中,伏秋易旱等地区。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是实行科学灌溉、现代灌溉,有效地缓解水量分配不均的有效措施。

(5)应用实例

南康市三江乡凯大脐橙场在2007年6月份投资20.8万元,在200多亩果园中安装了微喷灌溉系统,在去年连续90多天的干旱天气中,果园没有受到影响,长势非常好,以往象去年持续的干旱天气,200多亩果园,每天雇工30人(30元每人)工作8小时都不能满足灌溉,现在用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只需2人,每天花2~3小时,就能浇灌完200多亩果园,2~3天便可以循环一次。该场第一分场常年产量35万千克左右,2007年由于采用了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地进行科学灌溉,保证了果树用水,产量达到42.5万千克,增产20%,80毫米以上果径的优质果比例70%以上,商品率高,而同期周边其他果园的产量因干旱缺水大部分减产20%~40%,而且果小质差。

6、大棚草莓滴灌节水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采用滴灌技术对大棚草莓进行节水灌溉,灌水量小、灌水周期短。一般滴头的流量为1.5升每小时。滴灌只湿润作物根部附近的部分土壤,不破坏土壤结构,湿润区土壤水、热、气、养分状况良好,减少土壤表面蒸发,节约用水。工作水头压力低,滴头的工作水头7~10米。可以结合施肥,将不同时期需肥准确送到根部。滴灌属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匀地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能起到保护作用,并形成适宜的土壤水、肥、热环境。

(2)技术要点

一个完整的滴灌工程系统通常由水源、首部控制枢纽,管网(输配水管道)系统和灌水器四部分组成。水源是很丰富的,河流、湖泊、河渠、井泉都可能成为滴灌的水源。但含污物过多的水不宜作水源,否则将使水质净化设备过于复杂化。甚至会引起滴灌系统的堵塞。滴灌工程的首部通常包括水泵,动力机、控制阀、水质净化装置,施肥装置,测量和保护设备。滴灌工程的管网一般由干管、支管、毛管组成。灌水器是安装在毛管或通过连接小管与毛管连接。 滴灌工程的规划设计时,首先对设计的地区、地块进行勘察,收集相关的资料,如地理、地形、土壤性质、水源条件、气象条件,作物种类,栽培的株行距、树距、产量等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规划设计。系统的布置通常是在地形图上初步布置,然后与实际地势对照比较进行修改。滴灌属全管道输水和局部微量灌溉,使水分的渗漏和蒸发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灌溉时,水不在空中运动,不打湿叶面,也没有有效湿润面积以外的土壤表面蒸发,故直接损耗于蒸发的水量最少;容易控制水量,不致产生地面径流和土壤深层渗漏。故可以比喷灌节省水35%~75%。对水源少和缺水的山区实现水利化开辟了新途径。由于株间未供应充足的水分,杂草不易生长,因而作物与杂草争夺养分的干扰大为减轻,减少了除草用工。由于作物根区能够保持着最佳供水状态和供肥状态,故能增产。

(4)适用条件

一般适用于灌溉大棚内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

(5)应用实例

南昌市南面南昌县黄马乡,现在大棚草莓已有一定的面积,种植方法是大棚全日光保温,边熟边摘,边销售,早春上市,每千克12~16元,夏季5~6月自然果熟期,每千克零售价3~4元。每亩单产1750~2000千克,产值每年4度度度~6度度度元。采用滴灌方式,可节约用工13%;施肥方法改变后,每亩可减少用肥9%左右;作物得到适时适量的灌水,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每亩可减少用药25%;通过滴灌,每亩提高产量15%左右,草莓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产品价格14%,亩平提高产值40%左右。同时做到了供应期长,增产增收及节水效益十分显著。该地区还打算进一步扩大大棚草莓种植规模,在发挥生产功能的同时,结合旅游发展草莓采摘,实现“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共同发展”的格局。

7、大棚蔬菜、瓜果覆膜滴灌节水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对大棚蔬菜、瓜果进行灌溉。这是一种结合了滴灌技术和国内覆膜技术优点的新型节水技术。滴灌由于操作方便,可实行高频灌溉,且出流孔很小,流速缓慢,每次灌水时间比较长,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小,故可控制根区内土壤能够长时间保持在接近于最适合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生长的湿度。由于控制了室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可明显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而又可减少农药的用量。

(2)技术要点

在滴灌进棚前,应顺棚跨(或棚长)起垄,垄宽40毫米,高10~15毫米,做成中间低的双高垄,滴灌带放在双高垄的中间低凹处,垄上覆盖地膜。双高垄的中心距一般为1米,因而滴灌毛管的布置间距为1米。滴灌毛管的每根长度一般与棚宽(或棚长)相等,对需水量大的蔬菜瓜果有时也布置两道。支管布置一般顺棚的后墙(或顺棚跨)长度与棚长(或棚跨)相等。在支管的首部安装施肥装置和二级网式过滤器等。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大棚温室膜下滴灌一般比大水漫灌节水70%左右,并能大幅度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虫害,提高蔬菜瓜果的品质;比大水漫灌棚温高,蔬菜瓜果可提前上市半个月。大棚温室膜下滴灌蔬菜瓜果可增产20%~40%,投资回收期一般为4~6个月。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加上地膜覆盖,棵间蒸发甚微,十分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大田使用后,较常规灌溉省水50%左右,省肥20%,省农药1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

(4)适用条件

适用于水源不足且蒸发量大的地区。

(5)应用实例:

玉山县岩瑞镇东巷村的千亩西瓜基地,一条条排水沟渠错落有致,一排排白色的塑料薄膜大棚蔚为壮观,大棚内的西瓜苗长势良好。大棚里的西瓜结瓜期长达半年,第一批西瓜5月底将陆续上市,可采摘至11月底。种植50亩西瓜,预计可收获西瓜300吨,纯收入20多万元。

8、干旱丘陵山区集雨微灌节水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采用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实施对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聚集蓄存,对丰水年季和干旱年季间的雨水进行调控。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发展旱井集雨微灌技术,解决干旱山区农业用水紧张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技术要点

采用微小型水利工程集雨开源技术,该技术结合坡改梯工程和土壤改良,进行坡面水系治理,根据地形和集雨面积,系统地搞好“三沟”(截流沟、边背沟、排洪沟)、以及“三池”(蓄水池、积肥池、沉沙池)、山平塘等微、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坡面水系治理配套工程;应用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旱情需要,通过提灌将低处的集水抽到高位蓄水池,再采用固定的低压管道对各位置相对较低的蓄水池进行水源补充,能有效地解决土渠输水损失大和山丘区“土高水低”的问题;田间采用高效节灌技术,在微、小型水利工程集雨开源技术基础上,针对不同作物,可根据自然水压因地制宜采用微灌、微喷灌和浇灌等不同的节灌方式,也可采用移动式多功能喷灌机,充分利用山丘区各种小水源进行移动式喷灌和浇灌。同时,还可与中、大型养殖场的沼气建设相结合,将沼液提灌到蓄水池中稀释后进行灌溉,可有效缓解养殖场的污染问题,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该技术可使坡耕地径流每亩减少约30~50毫米,增加灌溉用水20~30立方米,输水损失降低40%以上,节水30%~50%,增产10%~30%,节支增收120~150元每亩。集雨微灌工程不但改变了干旱地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改善了旱区田地的灌溉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为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增收、实现“治水兴村”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适用条件

适用于年降雨总量较丰富,但季节性干旱突出、地形条件复杂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特别是集约化条件下的高效益经济作物。

(5)应用实例

江西省新建县生米镇曾港村为低山丘陵地区,大部分旱地无任何灌溉设施,缺少水源工程。为保证丘陵旱地灌溉,农民经常要到很远的地方或到较深的沟谷中取水灌溉,占用了大量劳动力。有的旱地无水可取,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曾港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1528毫米,降雨分布不均,50%集中在4~6月份。境内水资源丰富,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为改善丘陵地区的灌溉条件,根据南方地区降雨丰富的特点,实施雨水集蓄灌溉利用工程,通过3年多的运行,使用效果比较好:1)管理方面。丘陵地区的中小型提灌站,需要专人管理,专人看护。雨水集蓄灌溉利用工程不需要专人管理,专人维护,单个工程相对独立,实行“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2)运行维护方面。丘陵地区中小型提灌站每年每亩综合运行维护费及管理费一般在133元左右;而雨水集蓄灌溉利用工程每亩综合运行维护费及管理费一般在33元左右。3)工程投资方面。丘陵地区中小型提灌站一次投资大,而雨水集蓄灌溉利用工程单个工程只需3000元左右。4)水的利用率方面。丘陵地区中小型提灌站引水渠系较长,渗漏、流失严重,水的利用率一般在0.5左右;雨水集蓄灌溉利用工程布置在旱地中间,直接灌水到旱地,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水的利用率达到0.9以上。5)该工程运行3年以来,每亩地增产:花生80千克、油菜30千克、荞头100千克,每年可增收550元每亩。每口集雨池平均灌溉4亩,集水池每年可增收2200元,两年即可收回投资。

9、压水机井灌溉节水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是根据井灌区水土资源状况,作物类型,选择适宜的工程措施和灌溉技术来提高输、配水效率。压水机井工程施工简单,技术含量低,操作方便。压水机井灌溉工程具有管理方便,运行维修费用低,工程投资少,水的利用率高等优点。

(2)技术要点

压水机井工程一般装机2.2~3千瓦,选用低扬程水泵,每小时可出水65~80立方米,抽水量可达18.1~21.2升每秒。根据水稻最大需水期,确定轮灌天数为3~7天,每口井可确保灌田30~40亩。压水机井工程由固定压水井与移动水泵机组构成。为保证压水机井出水量,一口由三眼压水井组成,三眼压水井成等边三角形布置,各边距离为1.0~1.5米,压水井之间通过Φ80厘米塑料管汇集连接于机井压水机头,压水井机头通过Φ10厘米软管与水泵机组连接。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比传统地面灌溉节水29.8%,节能28.8%,省工33.2%,省化肥34.6%,增产46.7%,纯收益增加247元每亩。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下降,大大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4)适用条件

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5)应用实例

迥栏圩位于赣江西岸,锦河与赣江交汇口的北部,属沿江滨湖地区。以往滨湖地区灌溉通常以中小型机电泵站为主,提水水源来自江河湖泊。根据多年运行情况看,中小型机电泵站存在运行、维修费用高,管理不便,灌溉时水源不易控制,浪费流失严重,渠系渗漏量大,水的利用率低等缺点。为改善滨湖地区的灌溉条件,根据滨湖地区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特点,实施压水机井灌溉工程,通过两年多的运行,使用效果比较理想:压水机井灌溉工程不需专人管理、专人维护,使用时将机械运至田间,不用时放置家中,非抗旱季节柴油机可作其他机械动力,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其中小型提灌站每年每亩综合运行维护费及管理费一般在50~60元左右;而压水机井灌溉工程每亩每年综合运行维护费一般为25~30元左右。中小型提灌站工程一次投资大,一般需几万、十几万元,有的甚至几百万元;而压水机井灌溉工程一次投资少,工程总投资仅为2000~2400元,经费易于筹措而且工程效益明显。中小型提灌站引水渠系较长,渗漏、流失严重,水的利用率一般在50%左右;压水机井灌溉工程布置在田间地头,不需引水渠,直接灌水到田间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一般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