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1)模式特点
低丘陵灌区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是福建省应用最广泛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该模式主要采用渠道防渗工程节水措施,农业节水措施和管理节水措施则根据种植情况稻田采用“薄、浅、湿、晒”,旱地则采用小畦、小沟等地面灌溉方式。
(2)技术要点
①防渗渠道断面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并根据流量渠道基础情况因地制宜选用梯形、U型断面型式并通过比选确定防渗材料、防渗结构。②渠道防渗率,大型灌区不应低于4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5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70%;井灌区如采用固定渠道输水,应全部防渗。③“薄、浅、湿、晒”技术为薄水插秧、浅水返青、薄湿分蘖、晒田蹲苗、回水攻胎、浅薄扬花、湿润灌浆、落干黄熟。④小畦灌主要针对大田作物,将田块划分成较小的条田,长边坡度小于等于2%边坡,使灌水均匀。⑤小沟灌适用于垅作作物,沟的纵向坡度小于等于6%。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每年亩均节约水量120 立方米左右;省地;省工;增产粮食作物每亩可增产10~30%,经济作物每亩可增产30~50%;减少了输水损失,防止因跑水、跑土、跑肥而污染水质,极大地改变了灌区的生态环境;有效提高灌溉水使用效率,促进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复种指数,作物能够得到适时灌溉,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4)适用条件
适用于大中小型自流灌区,且水源充盈的水稻以及大田作物、垅作作物种植区。
(5)应用实例
太华镇位于三明市大田县西北部,区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农业作物以种植水稻、烟草、蔬菜为主。2002年该镇温坑、仕坑、小华和魁城四个行政村开展节水农业建设,采用渠道防渗灌溉水田4385亩,共防渗衬砌渠道11条6470米。并在田间实施“薄、浅、湿、晒”水稻控制灌溉等农艺节水措施。项目建成后通过各个灌溉受益区用水户推选成立代表机构,并制订有关的管理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自主管理。太华镇水利工作站负责监督、技术指导,协助建立健全节水管理组织,培训专业人员上岗,使工程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工程建成后,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8,水分生产率由0.75提高到1.25,大大改善了项目区的用水条件。项目建成后年,年可增产水稻19.57万千克,其他作物9.26万千克,新增效益达到37.66万元。
(1)模式特点
沿海渠井灌区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主要针对沿海经济发达区域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该模式主要根据灌区类型,渠灌区对将水从水源输送到田间的渠道采用渠道防渗工程节水措施,将引至田间的灌溉水转化为土壤水的过程则根据作物情况采用“薄、浅、湿、晒”,小畦、小沟,以及采用加压喷、微灌技术;井灌区在将水从水源输送到田间的过程中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田间的灌溉水转化为土壤水则根据作物情况采用“薄、浅、湿、晒”,小畦、小沟,以及采用加压喷、微灌技术。
(2)技术要点
①渠道防渗工程以及“薄、浅、湿、晒”,小畦、小沟灌溉技术与低丘陵灌区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论述相同。②在低压管道输水方面除按照节水灌溉规范的要求外,多采用固定管道与移动管道或者田间输水垄沟相结合的方式,在避免田间灌水浪费的同时,管理运用方便,也不占地,不影响耕作和田间管理。③喷灌工程除满足节水灌溉规范的要求外,在喷头的选择上要求压力范围宽广,以适应不同的作物雾化要求,喷洒方式以全圆喷洒方式为主,喷头的组合形式与风向相适应采用正方形布设。④微灌工程多布设于大棚作物,其工程技术除满足节水灌溉规范的要求外,应与大棚布置,作物栽培相适应,采用顶挂、竖管等喷洒方式。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较地面灌溉一般可以节约用水30~50%,可提高耕地利用率10~15%。可以大大减轻灌水的劳动强度和提高作业效率。在相同条件下,所需的劳动量仅为地面灌溉的1每5。粮食作物比地面灌溉增产10~30%。经济作物喷灌比地面灌溉增产20~30%。
(4)适用条件
适用于沿海中小型渠井灌区,水源相对贫乏的现代农业种植区。
(5)应用实例
涵江华林蔬菜公司是福建省首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基地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境内,2003年基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其中采取渠道防渗措施3700亩,喷灌150亩;微灌150亩。节水前、后基地毛灌溉定额降低了350立方米每亩年,使项目区年可节水284万立方米,所省下的水用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所增加的水量需求,由于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农作物得到适时补水,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每亩平均年可省工6个工日,共可省工2.4万个工日。平均每百亩可节地1.5亩。
(1)模式特点
丘陵山区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是利用丘陵地区自然水头,对骨干渠道采用渠道防渗工程,二、三级输水工程则采用管道输水到田,田间则根据种植情况采用地面灌溉,喷、微灌以及移动软管等灌溉方式。
(2)技术要点
充分利用自然水头,因地制宜采用先进的田间灌水技术,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通过农艺措施减少泡田水量、棵间蒸发、渗漏量达到省水的目的。管材投资占工程投资的70%以上,宜选择经济实用,性能可靠、技术成熟的管道。出水口(给水栓)布设与用水管理息息相关,应合理规划出水口布局,使灌溉系统更加科学可靠。管网设计应尽量保证各给水栓出水压力均衡。工程技术方案应严格执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等。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福建省福清市新局洋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区位于福清市阳下镇新局、下坝两村境内。实施该模式后,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防渗加固,田间采取节水措施,低压管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微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实施前、后对比,毛灌溉定额降低了300立方米每亩年,实现了节水、增产、节地和省工。
(4)适用条件
适用于丘陵山区中小型盘山引水灌区。
(5)应用实例
福清市新局洋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区位于福清市阳下镇新局、下坝两村境内。灌溉水源引自占贝水库,引水干渠12千米,是示范区取水的骨干渠道,干渠傍山而建,水头较高、水质好。2004年新局洋充分利用来水渠道水位较高、水质好的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自流管灌、自流微灌,发展自压管灌420亩,种植水稻、蔬菜;自压微灌180亩,种植果树及反季节蔬菜。发展渠道防渗(管渠结合)2400亩,种植水稻、蔬菜。工程建设前,新局洋主干渠道的部分渠段已进行防渗,但田间防渗工程基本未配套,输水能力低,渗漏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仅达到0.42。实施后,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防渗加固,田间采取节水措施,低压管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微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节水前、后毛灌溉定额降低了300立方米每亩年,实现了节水、增产、节地和省工。经济内部收益率达到14.32%,经济净现值达到47.81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1.12。
(1)模式特点
山地水利(雨水集蓄)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主要是山地经济作物种植区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通过建设山地水利(雨水集蓄)工程和田间喷、微灌以及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措施,进行雨水采集与作物的补充灌溉。充分利用降雨资源丰富,发展补充灌溉(灌关键水),提高山地经济作物产量及品质。
(2)技术要点
山地水利工程与节灌工程、农业节水措施的紧密结合,即建设雨水采集系统[包括集流面、水窖(池)、输水管(沟),田间采用小畦灌、点灌或滴灌。并对灌水关键期进行补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在作物生长环节中得到最优分配。
(3)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
根据《福建山地水利与特色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机理的灌溉技术研究》分析,山地水利(雨水集蓄)节水灌溉工程建成后当年亩增产150 千克,大果率从30%增加到60%。福建省永春县岵山果场建设蓄水池7个,容积3200立方米,解决果树灌溉面积300亩,工程建成后当年亩增产150千克,大果率从30%增加到60%,每亩年增收入200元,果场年增收达10.04万元。
(4)适用条件
适用于山地经济作物种植区。
(5)应用实例
2003年6月下旬至8月初之间,2006年9月至11月福建省出现持续的高温干旱,农业灌溉缺水严重,在较长时间连续干旱的不利情况下。永春县岵山果场建设蓄水池7个,容积3200立方米,解决果树灌溉面积300亩,工程建成后当年亩增产150千克,大果率从30%增加到60%,每亩年增收入200元,果场年增收达10.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