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朱尔明,赵广和.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7月.

[2]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3月.

[3] 魏昌林等.中国南水北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9月.

[4] 杨立信等.国外调水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8月.

[5] 左大康,刘昌明.远距离调水中国南水北调和国际调水经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9月.

[6] 陈传友,王春元,窦以松.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

[7] 钱蕴壁,李英能,杨刚等.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年12月.

[8] 李龙昌,王彦军,李水顺等.管道输水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9] 李安国,建功,曲强.渠道防渗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10] 张祖新,龚时宏,王晓玲等.雨水集蓄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11] 庞鸿宾主编.节水农业工程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

[12] 李寿声.灌溉经济与最优化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13] 赵广和,沈佩君,王淑筠等.灌溉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14] 韩洪云,赵连阁.节水农业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2月.

[15] 陈奇恩主编.旱地农业实用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年6月.

[16] 王远,吴玉柏.几种主要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J].水利经济,2002,(6):35-40.

[17] 刘学军.宁南山区集雨节灌工程效益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03,(6):57-59.

[18] 时光新,王相国,尹续国.山丘区果园微灌效益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3):52-54.

[19] 张宪维.春小麦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经济效益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1994,28-32.

[20] 沈菊琴,王世军,陈枫.节水投资分析方法初探[J].河海大学学报,2001,(6):116-119.

[21] 邹战强.喷灌技术应用效益分析[J].排灌机械,1999,(2):48-49.

[22]许迪,李益农,姚文成等.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试验示范区的建设及节水增产效益[J].北京水利,2001,(5):35-38.

[23] 王瑞芬,赵印英,焦文斌.管灌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探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1,(1):27-28.

[24] 张文渊.灌溉渠道防渗处理经济可行性分析[J].防渗技术,1998,(1):43-48.

[25] 王浩,秦大庸,王建华等.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26] 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全国节水规划纲要及其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7] 唐梅英,侯晓明,韩振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国民经济评价[J].水利经济,1999,1.

[28] 李英能.我国节水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节水灌溉,1998,(2):7-12.

[29] 李英能.黄河流域灌溉农业节水技术模式及发展对策[J].中国水利,2006,(5):24-27.

[30] 李英能,吴景社,黄修桥等.节水农业新技术[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1] 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节水农业在中国[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2] 石玉林,卢良絮.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3] 段爱旺,孙景生,刘钰等.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4.

[34] 信乃诠等.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5] 姜文来,唐曲,雷波等.首都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EB/O升].

[36] 贾大林,孟兆江,王和洲.农业高效用水及农艺节水技术[J].节水灌溉,1999,(4):7-10.

[37]俞成乾.机械深松营造"土壤水库"工程技术在兰州地区的推广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5):52-55.

[38] 王宏亮.深松耕作技术与抗旱保墒效果浅析[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6(6):26-27.

[39]张德奇,廖允成,贾志宽.旱区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1):208-213.

[40] 海 生.秸秆覆盖保墒技术[J].农村机电,2000(4):17-18.

[41] 陈学仁.保水剂在农村水利领域开发和应用的探索[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0,(6):19-24.

[42] 杜太生,康绍忠,魏 华.保水剂在节水农业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5):317-320.

[43] 蔡典雄,赵兴宝.黄土半干旱地区果树施用保水剂技术及效果[J].山西果树,2000,(2):25-26.

[44] 韩玉国,杨培岭,任树梅等.保水剂对苹果节水及灌溉制度的影响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9):70-73.

[45] 徐振剑,华珞,蔡典雄等.农田水肥关系研究现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83-88.

[46] 李英能,段爱旺,吴景社.作物与水资源利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47] 胡毓骐,李英能等.华北地区节水型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48] 康绍忠,蔡焕杰.农业水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9] 余开德,胡毓骐,李英能.节水丰产技术问答[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

[50] 陕西工业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管理[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

[51] 陈炯新.灌区量水工作手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52]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等.节水灌溉工程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5.

[53] 李英能.恒压喷灌泵站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喷灌技术,1995,(2).

[54] 李法虎.田间土壤水分监测方法及原理介绍[J].灌溉排水,1995,(3).

[55] 胡占国,赵福卿,成兴广.现代灌溉管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6] 李英能.自动调压喷灌泵站[A].喷灌工程设计手册[C].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57] 祖正学.遥测遥控系统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1989,(12).

[58] 袁宝霞.微机自动化在节水工程中的应用与推广探析,河南科技,1998,(12).

[59] 李龙昌,徐征和,吕宁江等.胶东半岛节水农业发展模式[J].节水灌溉,2005,(2):26-28.

[60] 徐征和,于思亭等.按不同自然和经济条件制定节水模式[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10):17-18.

[61] 王晓玲,杜秀文,刘丽艳,李英能.我国井灌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08):6-11.

[62]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内蒙古小型水利工程100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63] 程满金等著.高寒地区水稻田开发利用与节水灌溉综合技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64] 陈明忠.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工程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65]裴冬,王振华,张喜英等.井灌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综合示范节水效益评价-以河北省三河试区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180-184.

[66] 汪有科,马孝义,娄宗科等.杨凌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J].水土保持通报,2005,(5):90-93.

[67] 汪有科,吕 雯,王德轩等.节水增产灌溉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53,178.

[68] 杨晓茹.陕西省农业节水灌溉模式探讨[J].地下水,2004,26(2):120-122.

[69] 刘永红等.现代节水农业技术[EB/O升].

[70] 石廷琪.海南省主要节水灌溉模式及技术要点浅析[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4B):80-81.

[71]林道钊.海南省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研究[A].李远华,王晓玲,段爱旺等.2006年全国灌溉试验站网成果汇编[C].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78-88.

[72]马金虎,张卫平,杜守宇等.宁夏引黄灌区抗旱节水实用技术选编[EB/O升].[2005-11-25].

[73] 陈维杰.集雨节灌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74] 万宝林,肖俊青.水资源合理调控利用发展农业节水灌溉[J].地下水,2005,27(2):81-83.

[75]方生,陈秀玲.农业灌溉节水潜力大有可为[EB/O升].[2007-7-20].

[76] 徐洁,辛鹏科,刘建平等.彭阳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与集雨节灌工程类型[J].中国水土保持,2006(3):31-33.

[77] 马文林.宁夏南部山区集雨节灌工程[J].水资源保护,2002,(1):39-42.

[78] 周华,杜历,周伟国.宁夏河套灌区农业节水分区与模式[J].节水灌溉,2005(2):45-46.

[79] 杨永辉,赵世伟,刘娜娜等.宁南山区雨水高效利用模式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5):138-142,158.

[80] 武福学.甘肃省集雨节水生产模式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5):167-171,235.

[81] 董锁成,王海英.甘肃省定西地区集雨灌溉高效农业模式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5,41(5):20-26.

[82] 李元红.甘肃中东部雨水高效富集利用模式[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7):15-16.

[83] 马章进,汪自胜.谈棉花膜下滴灌设计要点[J].水利技术监督,2006,14(2):40-43.

[84] 膜下滴灌技术[EB/O升].[2007-8-22].

[85] 曾慧,王嵩,葛刚.黔西北山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1):91-92.

[86] 刘憨.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研究[J].农技推广,2002(2):4-5.

[87] 张建国,薛增来,刘百宁.山西农业节水模式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5,33(2):8-10.

[88] 薛进杰,许瑞虹.山西农业节水模式探讨[J].陕西水利科技,2006(2):56-57.

[89] 节水补灌技术[EB/O升].[2007-9-22].

[90] 丁日升,薛 伟,周良臣等.北京市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典型模式分析[J].北京水务,2007(1):30-33.

[91] 周明耀.精确灌溉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12):21-24.

[92] 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辽西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工程技术研究报告[R].2004.

[93] 林志宁.灌溉及节水型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2,38(1):59-60.

[94] 香蕉节水节肥一体化技术[EB/O升].[2007-5-15].

[95] 吴政文,王欣,刘新泉.微灌施肥技术及其在香蕉种植中的应用[J].中国热带农业,2006,(2):38-39.

[96] 洗昌清,王振兴,刘丽艳等.海南省香蕉微喷灌技术示范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12):61-62.

[97] 史鉴.对陕西省节水灌溉发展思路的探讨[A].吴普特,蒋定生,汪有科等.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战略与利用技术[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32-137.

[98]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农业节水模式研究与示范[R].2000.

[99] 陕西省水工程勘察规划研究院.陕西省节水灌溉"十五"发展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R].2000.

[100] 孙惠民,程满金,郑大玮等.北方半干旱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发展模式[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072-1076.

[101] 马孝义,李坤.陕西省集雨节灌工程发展模式与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0,20(5):42-45.

[102] 王印平.甘肃省节水灌溉发展模式初探[J].甘肃农业,201(8):28-30.

[103] 梁彦信.景电高扬程灌区节水灌溉模式的选择初探[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5,41(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