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灌排中心 水利资讯 领导之声 政策法规 技术标准 规划方案 文件汇编 调查研究 学习园地 经验交流 科技推广
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饮水安全 农村水电 专题荟萃 图片集锦 会议报道 典型交流 培训课件 专业视频 国际农水 专项工作 资料共享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水利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湖北:“大手笔”建设“小农水”
  裴海燕 胡顺华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1/2/28    

2011年2月25日,湖北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现场会在武汉市蔡甸区举行。与会代表在现场看到,沟渠整齐相连、塘堰深挖见底、泵站焕然一新,无不啧啧称赞:“小农水,大作用,大手笔建设,值得!”

小型水利建设缺位导致功能退化

多年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以渠道为例。从水库到田间,“干、支、斗、农、毛”,5级渠道缺了哪级都不行。干渠、支渠等大中型工程,国家有一定资金投入,基本能够维持运行。但是,作为小农水的斗渠、农渠和毛渠,跨村过组,线长面广,国家顾不上,农民没钱建,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有的甚至到了“堤比渠宽,泥比水厚”“望水兴叹”的地步。小农水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最后一公里”成了农业农村发展最基础、最薄弱的环节。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小型水利设施总蓄水能力下降了40%左右,灌排效率衰减50%以上,中小泵站老损率达65%。目前,全省40%的农田不能保收,60%的农田也只能抗御5年一遇的灾害,“靠天吃饭”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

在很多地方,渠道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这意味着,农民花钱买了1立方米的水,真正用到只有0.4立方米,农民因此亩均增加水费5元至8元,最高的达到15元。

“大手笔”解决好“小农水”

小农水解决的是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

省委、省政府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高度重视,态度坚决、措施强硬。不仅成立了以赵斌副省长为组长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更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意见》,强调细化了财政投入、规划统筹、资金整合、“以奖代补”、激励奖惩、建设管理、考核验收、长效运行等八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以高位推动保高效运转。

2009年,湖北省开始实施小农水项目建设。第一批17个重点县2009年度项目全部通过了省级验收,工程效益非常明显。2010年,湖北获中央确定的小农水建设重点县,由17个增加到37个,新增20个。与此同时,湖北整合其他相关资金,新设了23个省级小农水重点县。至此,小农水建设一年投入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县已达到60个。截至目前,全省共筹措资金23.04亿元用于小农水建设。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99亿元,省级财政投入4.62亿元,市县投入1.51亿元,农民投劳筹资7.92亿元。

小农水建设,直接带动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据统计,去年60个小农水重点县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04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7万吨,项目区人均年增收80元至120元。鹤峰县抓住重点县建设机遇,整合相关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太平流域综合治理,有效解决了区域内3万多亩农田的排灌问题,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评价。

长阳县实施“全要素整合”对项目资金、人员队伍、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在一期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中,累计整合项目资金3330万元、二期项目整合4210万元、三期计划可整合2053万元,三年可实现“整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3个,整合资金近1亿元。”

武汉市蔡甸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将重点县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对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配套改造,既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又为政府招商引资,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蔡甸区玉贤镇班集村,一座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提灌泵站和配套渠道整治一新。村支书江华超说,小农水建设不仅让村里“望天收”的农田旱涝保收,而且还让300亩昔日荒滩成为鱼苗孵化基地,300亩荒坡变成了花卉苗木基地,村里原是集体经济“空壳村”,现在每年有了6万元的收入。

据了解,2011年,我省将再增加一批国家级小农水重点县,目前我省已落实省级配套小农水建设资金2.96亿元。

创新机制注重发挥长期效益

在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出台的政策利好刺激下,小农水将迎来一个建设高峰。但是,如何探索并推进小农水建后管理体制改革,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农村分田到户后,小农水设施管理存在真空,“责任田”与“大锅水”的矛盾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2007年,宜都市开全国之先河,向农民颁发《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权属证书》,实行“分水到户”。宜都市此举,成为湖北省小农水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典范,在全国加以推广。

结合全省实际,制定出台了《湖北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对项目法人组建、参建各方职责、招投标程序、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资金管理、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方面均作了明确规定,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建设程序的规范性和项目监管的严肃性。为避免小农水重点县选择的随意性,出台了《湖北省小农水重点县竞争立项暂行办法》,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确定重点县名单,变“相马”为“赛马”,充分调动了各地的积极性。各地还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方式,摸索和建立了一套“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为整个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京山县、当阳市制定出台了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U(T)形槽施工技术规范,建立了重点县项目水泥制品供应商准入制,有效确保了工程质量。长阳县由政府颁发聘书,从项目所在地村组干部和群众中推选出 “二次监理”员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并在县级小农水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中明确资金划拨程序必须先由“二次监理”签字,从制度上保障了“二次监理”的权利和地位,极大发挥了群众监督的作用。

此外,当阳、钟祥等地对灌区的田间工程实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模式,洪湖、潜江等地推行“以林养渠”、“以鱼养堰”、“以库养会”、“专职管理”等管护模式。黄梅县采取按受益面积收一点,从县以奖代补资金中奖一点,从村一事一议中补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工程运行管护经费,有力保障了工程良性运行。

再好的工程质量,离开后期管护都是“短命”的。湖北省突出政府是小农水建设投入主体,群众是小农水建设建管主体。努力实现工程布局由分散型向集中型、投入渠道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等三个转变,坚持推行“四制”与群众参与、绩效考评与奖优罚劣、建后管护与产权改革、行业优势与部门协作等四个结合,力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发挥长期效益。 

摘自:水利部网站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办 电话:010-63204221 京ICP备0601348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227